北京时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是本届入选乡村最多的国家。至此,中国的“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居世界第一。
此次入选的7个乡村跨越东、中、西部,在地域、文化、发展模式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就。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当地村民以梯田、房屋、生产生活方式等资源入股,走出一条全民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之路。
阿者科村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和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优势,实施“阿者科计划”,通过全体村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主导”发展模式,以绿水青山为形,以乡愁乡韵为魂,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了村庄资源,带动了群众增收,促进了农耕文化传承,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如今,阿者科村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价值。
官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通过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楼,融入休闲业态,官洋村正在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中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
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官洋村通过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楼内部环境与公共空间,融入休闲业态,土楼民宿、土楼农家乐等逐渐兴起。与土楼密切相关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也通过土楼音乐秀、画舫船表演、非遗戏台等创新表现焕发新的生命力。
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来乡就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一批批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一批批“新土楼人”扎根于此。
图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洞村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传承有序,“精准扶贫”理念在这里走向全中国。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旅游助力乡村脱贫之路,形成苗绣、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体系。2023年,十八洞村接待游客8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74.5万元。
图源:文旅湖南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十八洞村正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并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
桃坪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特色乡村旅游成为当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
桃坪羌寨拥有2000多年历史,是羌族聚居区,以其迷宫般的古建筑群,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桃坪羌寨的地下水网、鱼脊背碉楼等景点,令人赞叹不已。当下,桃坪村以桃坪羌寨景区为核心,不断深化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农业采摘体验、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系。
图源:四川交通广播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小岗村大力发掘在地资源,向国内外游客述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与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
为充分发挥小岗资源优势,推动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小岗村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乡村电商产业,当年农家、小岗村宿投入运营,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入驻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23年小岗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研学学生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较2016年增长116%。
溪头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地。近年来,溪头村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逐渐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村。
作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地,溪头村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龙窑建筑群。当地对古龙窑进行精心修复,改造不灭窑火广场,打造开窑仪式观演、非遗技艺体验等场景,每年举办50余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溪头村还原生态河床,恢复花街古道等30多个乡愁场景,让人们再度看见百年前的古村风貌。
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高人气。截至目前,溪头村累计开展“不灭窑火”“溪游寻瓷记”“全国乡村春晚大集”“环浙骑游天空越野赛”等特色活动200余场,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
烟墩角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是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有被称为“活的中国生态建筑标本”的沿海传统民居——海草房,是渔家秧歌等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地。
沿海区村民与海洋环境互动共生,烟墩角村天鹅、海草房等自然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篇章。
来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