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底,张宝娟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原先工作的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来到上海动物园工作。1971至1984年间先后借调到园林处和园林技校。1984年10月重回动物园,担任饲养科科长至1995年退休。虽然在动物园只工作了十多年时间,但她对动物园充满感情,“在动物园工作的日子充满温馨和爱,动物园就像家一样”。
刚来动物园,张宝娟从事的是人事工作。当时动物园有300多名职工,平时的工作很琐碎,一开始和职工也不熟悉。后来,陈克立园长要求人事一起参与每个月的安全检查,借着这个机会就和各个队组慢慢认识了。接触多了,大家彼此熟络起来,对她很照顾。“记得有一次过年期间去退休职工家拜访,回单位稍微晚了一点,发现当时动物园托儿所的阿姨已经帮我把孩子的尿布都洗好烘干了,我一下子就觉得动物园好温暖,像家一样”,张宝娟如是说。
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动物园有个传统,科室里的人每个星期有一天,要去队组参加集体劳动,因为当时年轻人比较多,集体劳动时大家互帮互助,干活很开心。张宝娟觉得这个传统特别好,一起干活有助于增进感情。
1978年至1984年间,张宝娟被借调到园林技校任教,为动物园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园林人才。“我当时很想回动物园工作的,但我们那时候发扬的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所以在新岗位继续发光发热”,张宝娟充满深情继续说。
1984年10月,张宝娟回到动物园,担任饲养科科长。当时的饲养科主要负责动物交换和动物饲养管理。“一开始知道自己要回动物园工作很开心,但后来知道回去当饲养科科长时,我有些犹豫,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回忆往事,张宝娟记忆犹新地说,当时虽然自己已经工作多年,但从没直接接触过动物相关业务工作,后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顺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张宝娟担任饲养科科长的那段时间是动物园飞速发展的时期,新增了许多新的场馆,如灵长一、二、三馆、大猩猩馆、两栖爬行馆和小兽园等,也引进了许多新的物种,比如大猩猩“博罗曼”。许多原本饲养的动物在饲养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动物繁殖数量快速增长,如长颈鹿、鹈鹕、东方白鹳和亚洲象等。因为动物大量繁殖,上海动物园开启了动物园之间巡展模式,就是将动物租借到其它动物园进行科普展示。期间,长颈鹿、亚洲象等动物都先后短暂离开过上海动物园,前往长沙动物园、温州动物园、无锡动物园、苏州动物园和厦门动物园等参与联合展示活动。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动物园与国外动物园的交流很频繁,特别是与日本大阪动物园和横滨动物园。上海动物园曾派员于1985年去横滨进行交流,1995年去大阪进行交流。“与国外动物园交流,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回来总结思考,把对我们有用的管理方式和饲养方法用起来”,张宝娟说,出去交流给上海动物园的动物饲养提供了新思路。
动物交换业务也很忙碌,经常需要出差,遇到运输动物的日子,熬夜是家常便饭。国内的动物运输通常需要饲养员和动物一起待在卡车车厢里,随时观察动物的状态,有时候坐车时间长,实在太累了就靠在边上休息一会。“记得最繁琐的是动物进出口,当时沟通就靠传真,每次动物进出口前的沟通都要传真很多文件。动物进出境的时候也常常因为航班延误,在机场一等就是一整天或一个晚上,等的时间越长,心里就越着急,怕出现意外情况”,张宝娟回忆说,做动物交换业务很累,幸好科室成员很团结,有事大家一起做,确保了每次动物运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