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古建工匠:且执丹青笔 绘就发展新蓝图

时事   2024-09-08 23:47   山西  



走进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古建集团展厅,榆社古建历年来兴建和修缮的项目首先映入眼帘。1986年河北正定荣国公府项目、1987年河南嵩山少林寺项目、1998年故宫端门的彩绘项目、2008年山东水浒城项目、2017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源流影视城项目……

从这些古建项目,我们可以窥见榆社县古建产业发展历史之悠久和成绩之斐然。近年来,为引导古建队伍规范发展,做大做强古建产业,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榆社县通过健全劳务输出机制和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等,推动“榆社古建”劳务品牌建设。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榆社古建”逐渐形成彩绘、木作、瓦作、雕塑四大类,组建了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建筑专业队。目前,“榆社古建”产业拥有专业技术员3300余人,注册古建分公司30余家,施工队伍多达100余支,古建修复产业带动了7000余人就业。

01

工匠精神“铸魂” 劳务输出初现

探访榆社古建,一定要拜访被称作山西古建彩绘“祖师爷”的岳俊德,82岁的他居住在县城边的石花村,至今他仍然手不离笔,潜心绘画。

岳俊德自幼家境贫寒,14岁师从榆社县里的师傅杨三学手艺,在村里给农家画炕围、棺木和箱柜,很快便小有名气。19岁的时候,县里创办美术厂,请岳俊德去当厂长,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带徒弟,至今他带出来的徒弟超过5000人。

1975年,太原市翻修迎泽公园的藏经楼,找到岳俊德和他的弟子。当时岳俊德的实力还并不为人知,然而当他带着二十几个弟子在5个月内将浩繁复杂的工艺完成得堪称完美后,太原市决定成立山西省第一个古建筑工程队,并聘任岳俊德为队长。

岳俊德正专注地进行彩绘创作。田兵/摄

“当时还没有劳务品牌的概念,这个工程队的成立可以说就是榆社古建人才输出的开端。”榆社县古建集团董事长任锦富介绍。

在此契机下,榆社古建工匠队伍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壮大。在岳俊德的带领下,榆社古建人凭借一手精湛的技艺走遍20多个省份,参与承建、修复文化古迹、仿古建筑等310余处,还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留下作品。

2011年,榆社古建彩绘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应是榆社古建发展的一次契机,但当时的古建工匠队伍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榆社古建工匠虽名声在外,但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只能依靠无资质、无规模、无公司化运营的挂靠方式生存发展,导致榆社古建的‘金字招牌’未能发挥最大效应。”任锦富说。

为激发产业活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2014年,在榆社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当地成立了榆社县古建商会。2022年,由当地政府出资参股,组建成立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即着手申报建筑类各级资质,并编制古建管理规范,至此,榆社县古建产业告别了“散兵游勇”、“各自为战”、赚辛苦钱的经营方式,步入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古建集团的成立,让我们古建人有了主心骨,工作有了新的渠道,工资也有了保障。”提起榆社古建产业多年来的发展之路,榆社县古建集团项目经理张玉珍话语间满是感慨。

“通过政企合作、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等,‘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效应显著,大量的榆社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古建也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榆社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魏伟介绍,全县古建产业从业者年工资性收入达3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越来越多的榆社人通过古建产业端稳了致富的饭碗。

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被授予第三批省级劳务品牌,并跻身当年全省唯一一个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其对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02

科学培训“夯基” 古建人才不断壮大

在太谷古城修缮保护现场,从事古建彩绘已有30余年的岳素萍爬在高处一笔一画勾勒斗拱彩绘,所绘图案富有立体感,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极具当地民俗特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工地,我和丈夫一起当画匠,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 岳素萍说。

在榆社县,像岳素萍这样常年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有7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内蒙古、天津、云南、江苏等十几个省份,成为榆社劳务品牌输出的一张“金名片”。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目前,山西省现存元代之前的古建筑数量占全国的七成以上,古建筑修缮加固需求量大。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古建筑施工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亦反映出市场对古建领域各类业态和产品的强烈需求。

对此,榆社县紧抓古建产业发展“蓝海”,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品牌促进创业,进一步提升古建产业人才的专业性,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打造“培训、取证、劳务派遣、就业、增收”全产业链特色劳务发展路径。榆社县与县职业中学合作开设彩画班、木工班等各类古建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余人,其中脱贫户752人,古建高级营造师42人,中级木工61人。

“大工一天能挣320元,画山水人物工资更高,一天能拿500元。”去年,榆社县南王村村民鹿松决定转行做古建彩绘。这是他回到榆社第二次参加古建技能免费培训班,“我想尽快成为古建彩绘大师傅”。

当地政府下大力气开办培训班,吸引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回乡,准备加入这项产业。未来,榆社县计划通过3—5年时间,培训300名技术工人,并且将现有3300多名从业人员分批次培训,保证人人持证上岗,同时新增培训持证技术工人2000人。

除了培训促就业,榆社县还积极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建立校企合作,探索贯通培养、联合办学等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打通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技能学历提升通道,进一步推动古建产业传承发展。

“我们将民间延续的‘师带徒’传承带到了现代职业课堂。榆社职业中学两年前开始招收古建专业学生,学生从个位数增长到如今的100余人,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古建班。”榆社县职业中学校长苗永胜表示。

榆社职业中学的学生裴子璇今年刚刚获得了政府为古建专业学生发放的3000元奖学金。“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古建的魅力。学校不仅特聘民间古建大师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还开通直通车,让我们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就业无虑。我一定好好学习,把古建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据苗永胜介绍:“不仅有奖学金,古建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而且政府每年还为每一名学生提供5000元助学金。目前,我们学生人数在迅速增长,我们下一步打算成立榆社古建学院,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通过古建这门手艺实现就业。”

如今,榆社县成立了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100多支建筑专业队,“榆社古建”劳务品牌的美誉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03

延伸产业“立市” 育新提旧“强市”

走进榆社县古建产业园木构件加工车间,古建匠人正制作着项目所需的阙口、门窗、雕刻件。这些木构件制作完成后将会被运送到正在施工的太谷古城项目现场。

近年来,古建木构件市场的需求在古建修复与保护项目的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个人收藏与文化消费等诸多因素的牵引下不断增长。

“以前这些木构件都要在施工现场附近租场地制作,每次出去做项目,光是设备都要拉一车,人力、物力、时间都要多花费一半,木构件加工厂的成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节省了成本。”榆社县古建集团办公室主任田兵说。

木构件厂成立后,古建匠人可以利用冬闲时间制作木构件,全年可工作时长由原先的一年180多天延长至现在的260多天,按照一天收入300多元计算,每年收入能增加到七八万元。不仅工人增收,项目进度加快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成本。

“现在不用东奔西走了,家人也能照顾到了。”从事木工工作多年的韩彦军说。

除了木构件加工厂,榆社仿古家具厂内的工人同样忙得热火朝天。工人通过雕刻、开线、刮磨,精心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仿古家具。王强师傅一边雕刻手中的木椅把手,一边自豪地说:“打造特色家具已成为榆社古建产业的重要一环,熟练木工月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 

近年来,榆社在推进古建产业发展的同时,加速整合全县古建产业资源,积极打造一站式采购的古建产业园区。榆社古建集团针对古建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发展,不断建立完善“设计—研发—生产—施工”产品线,产品类型覆盖轻、重型木结构建筑,实木家私、传统泥皮壁画等业务范围辐射全国。

在榆社县古建展厅内,几幅泥皮壁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上人物充满古韵,惟妙惟肖,就像是从墙壁上剥离下来的,断裂处甚至还能见到里边的麦秆。

泥皮壁画是在与壁画材质相同的泥皮上,按传统手工流程制作的绘画作品,以泥为主要材料,拌以一定比例的麦秆、麦壳皮、棉絮、麻绳等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符合要求的硬质板材上,再经抹平、晾干、起稿、勾线、着色等步骤后成型,是古代工匠复制或再创珍贵壁画、岩画等不可移动艺术珍品的经验总结。这一创新极大地延伸了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通过前期摸索,我们已经逐步完善了泥皮壁画的制作工艺,并制定出了相关标准。”任锦富说,“今后,我们要在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的基础上,把泥皮壁画打造成精品,走出榆社、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培养出更多专注这一领域的匠人,拓展榆社古建劳务品牌的影响力。”

建筑是有生命的载体、有味道的记忆、有故事的乡愁。悠久的古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弘扬、继承、保护好古建筑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通过榆社县几代人的文化传承与工艺发展,“榆社古建工匠”劳务品牌正被越擦越亮。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审核:王春芳

编辑:张碧玉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榆社发布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新闻发布平台,榆社县社会、经济、文化展示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