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营养】把肉慢炖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能炖出更多氨基酸还是嘌呤?

健康   2025-01-08 08:04   河南  

作者: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研究员,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中心岗位科学家,食品科学博士,注册营养师。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自媒体作者;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烹饪营养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营养与食品分会副主委等。

教授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物血糖反应、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健康价值的影响、营养环境评价等。主编教材6本,参编教材1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33篇,出版食品营养科普书籍25本,撰写食品科普文章被报刊杂志转载超过6000篇。


文章来源: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最近有几位朋友问我有关慢炖锅的问题。

A 说:院里有几个老人看养生节目,买了节目推销的电炖锅,说是肉炖 12 小时能把氨基酸炖出来,我老爸 90 多岁了,也想买。老人平时肠胃很差,只能吃鱼,不能消化红肉。想问问您,长时间慢慢炖肉,真能炖出氨基酸吗?吃了真的有益吗?

B 问:我家亲戚在癌症化疗之后,连煮软的鸡肉都消化不了。有人建议用电炖锅把带筋的牛肉炖一夜吃,说是能让病人补身体。但是,炖这么长时间,不会损失营养吗?

C 问:我母亲特别喜欢用那种炖好几个小时的电汤煲炖鱼炖肉。她说这么炖的汤好喝。但是这样长时间煲汤,汤里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嘌呤?
我先把问题归纳一下,大致是这样 5 个问题:
1 肉类慢炖之后,是否更好消化?为什么?
2 肉类慢炖之后,会不会把氨基酸炖出来?
3 慢炖锅炖出来的肉汤真的好喝吗?是不是嘌呤含量更高?
4 长时间炖肉,营养素会不会受热损失?
5 哪些人适合用慢炖锅炖的肉来增加营养?

然后咱们一个一个慢慢说其中的道理。

没有兴趣看道理的朋友,请直接在文章后面看回答。


问题 1 肉类慢炖之后,是否更好消化?


慢炖锅和普通锅的重大区别在于,它的加温速度特别慢。不仅拉长了从 20℃ 到 60℃ 以上的加热过程,然后在 60℃~90℃ 之间的停留时间也比较长,最后才会达到接近沸腾的温度。在这个缓慢的升温过程当中,给肉类内部的各种酶类留下了充分的活动时间。

虽然肉类已经从动物身上分离出来,其实它们还是有「活力」的组织,其中有各种酶可以活动。在 60℃ 以下的温度,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

酶是一种蛋白质,大部分蛋白质到 60℃ 左右会发生「变性」,变性就是丧失天然活性结构,这时候酶就慢慢失活了。

肉类组织中的蛋白酶会把肌肉纤维的蛋白质轻微水解(用木瓜蛋白酶做嫩肉粉就是这个基本原理)。同时缓慢加热升温又能减轻肉变熟过程中变硬失水的问题,肉就显得比较嫩。

人体是没法直接吸收大分子蛋白质的。人类消化蛋白质的过程,就是先把肉块嚼烂,然后用消化酶把食物蛋白质切成碎片,最后切成一个一个的氨基酸,以及部分由两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然后把它们吸收入血,再用这些氨基酸来组装成人体自己的蛋白质。

肌肉组织的外面通常包裹着薄薄一层胶原蛋白。很多人都听说,胶原蛋白是不能被人体消化的,没错。但胶原蛋白分解出来的「明胶」是可以消化的。

把肉的温度加热到 70℃~90℃ 之间,而且持续较长时间,会有一个奇妙的效果。这个温度虽然能把酶的活性灭掉,但也能使胶原蛋白的螺旋结构解开,成为明胶。这时肉再也不会有「塞牙」的问题,因为里面的筋都软了。一部分明胶溶入汤中,汤汁冷了之后能结成冻状。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同时,如果少加水,在较低温度下慢慢变熟的蛋白质能更好地保持水分,不会紧缩在一起,所以肉吃起来更加柔嫩。有研究表明,高温炖制的红烧肉蛋白质会过度聚集,在体外模拟消化处理之后的消化率较低,而在 65℃ 下低温慢炖 8 小时的肉则消化率最高,在蛋白酶作用下更容易分解成小肽段[1]。不过,加热时间进一步加长并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东坡先生说炖肉要「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其中首要秘诀就是「慢着火」。升温慢一些,有利于让肉变嫩,让筋软化,并产生鲜味成分。炖肉时如果火力太大,升温太快,这些好处就没了。

总之,如果把肉类的蛋白质先用蛋白酶轻轻地切一下,而且质地变得更加软烂好嚼,肉当然就变得更好消化了。




问题 2 肉类慢炖之后,会不会把氨基酸炖出来?


肉里原本就有少量可以溶出来的游离氨基酸、肽和可溶性蛋白质。不需要 12 个小时,只需有一两个小时的炖煮时间,能溶出来的基本上都能出来。不过,如果缓慢加热升温的话,能溶出来的氨基酸真的会增加。


这是因为如果升温特别慢,肉组织中的蛋白酶的工作时间足够长,那么把肌肉蛋白质切碎之后,就会释放出来更多的氨基酸和小肽。它们都是水溶性的。会跑到汤里。


这也就是某些慢炖锅「炖出氨基酸」说法的来源。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一项研究比较了采用四段式加热方法烹制鸡汤的效果[2],研究了不同升温速度和保温时间的效果。研究发现升温速度以 0.43℃/min 最好,到沸腾之后降至 95℃ 保温 40 分钟最好。缓慢升温能避免外层蛋白质快速凝固,让肉内部的可溶性成分和鲜味物质有更多时间充分溶出。


问题是,对于身体健康、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自己在胃肠里消化蛋白质就可以了,为什么只吃氨基酸呢?

就好比一个牙齿咀嚼能力很正常的人,何必每天用破壁机把所有食物都打成「好消化」的糊糊喝下去呢?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慢炖锅的,更不需要「炖出大量氨基酸」的 12 小时电炖锅。

另一方面,如果想吃肉,美味的效果并不是炖得时间越长越好,炖肉的水也要少放。一般来说,肉只要炖两三个小时就软烂了。升温太慢,软化太久,释放出来的氨基酸倒是多了,肉却会失去口感。鲜味物质和明胶都溶出到汤汁里之后,肉就成没有味道的渣子了,香气也散掉了。





问题 3 慢炖锅炖出来的肉汤更好喝吗?是不是嘌呤含量更高?


很多人听说,添加鸡精会让汤里的嘌呤增加。但是,「纯天然」炖制的汤,照样是高嘌呤的。


在炖制过程中溶出来的一部分氨基酸和小肽是有鲜味的。在缓慢升温的过程中,核酸酶也会分解细胞里的遗传物质,产生鲜味核苷酸。但是,核酸分解的产物就包括嘌呤。而且,肌苷酸和鸟苷酸这两种含嘌呤化合物都是有鲜味的。所以,理论上说,慢炖出来的肉汤味道会比较好。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鱼类、肉类、禽类、菌类都可以加水慢炖,不过,每一种食材的最佳慢炖时间不同,鱼类比肉类需要的时间短[3]。有研究表明,猪棒骨汤的适宜加热条件为:升温速率 2.4℃/min,恒温时间 20 min,最后在 80℃ 保温 50 min[3]。过长时间的加热也会让风味变差,特别是沸腾时间过长则香气会散失,而且脂肪氧化反应增加,生成气味不佳的氧化产物。


一项研究采用 HPLC 对不同炖煮方式鸡汤核苷酸进行测定[4],结果表明,鸡汤样品的肌苷酸含量在 21.57~28.04 mg/100g 之间,腺苷酸含量在 6.62~9.13 mg/100g 之间,鸟苷酸含量在 2.38-3.14 mg/100g 之间。随着炖煮时间增加,电炖锅鸡汤中的肌苷酸和腺苷酸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趋势。压力锅炖煮鸡汤中的肌苷酸含量低于电炖锅,其他核苷酸没有显著差异。风味物质分析证实,慢炖鸡汤比压力锅烹调鸡汤的风味更好。


可见慢炖的汤含嘌呤的量的确比较多。汤越浓、越鲜,嘌呤含量可能就越高。


不过,反过来说,嘌呤也是人体细胞里的正常成分,健康人是无需限制嘌呤摄入量的。甚至有些婴幼儿奶粉里还要特地添加这些组建核酸的成分。只有在尿酸代谢出了问题之后,才需要考虑肉汤里嘌呤含量的问题。





问题 4 长时间炖肉,营养素会不会受热损失?


肉里含有 8 种 B 族维生素。它们是水溶性的,会溶解到汤里,这不算是损失,只要把汤喝下去就可以了。

有些维生素并不怕热,比如烟酸就很稳定,维生素 B2 和生物素在一般加热温度下损失率也不高。但是,也有的 B 族维生素怕热,其中最娇气的是叶酸和维生素 B1。长时间炖制会让这两种维生素有较大损失。

不过,即便有部分维生素损失,蛋白质、不怕热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还在如果牙口不好、胃肠很弱的老人和病人能多吃进去一些蛋白质,这种做法也还是有意义的。维生素可以再从小药片里补充。


B 族维生素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副产物之一,其实是可以廉价获得的。比如说,酵母片、复合B 族维生素片,一片都只有几分钱而已。在吃饭的同时把它们吞下去,足以弥补烹调造成的损失。

很多人不知道瘦肉中富含钾,因为钾是人体细胞内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离子。所以老人家喝肉汤和喝牛奶、喝果蔬汁一样,都是可以补钾的。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用慢炖锅来炖肉鸡的鸡翅中,连骨头也能炖到酥软,红骨髓都可以嚼碎吃进去。一些软骨也能炖软吃进去。这样就增加了钙和铁等矿物质的摄入量。




问题 5  哪些人适合用慢炖锅炖的肉来增加营养?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括对有轻度胃肠疾病的人,真不需要把肉炖十几个小时那么久。用压力锅烹调,或者用炖 2~4 小时的电炖锅烹调,肉的组织就已经足够柔软了,汤里的溶出物质也足够多了。

对咀嚼不好、消化不好的老人和病人,用慢炖两三个小时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吃肉的难度。对于牙不好的人来说也是很友好的。

那些炖七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超级慢炖锅,不是为了吃美味肉食的,而是用来喝肉汤的。一些消化吸收实在太差、身体严重缺乏营养的高龄老人和病人,才需要这类烹调设备。

所以,我对 A 说:既然老人家想要个慢炖锅,他又真的缺乏肉类的营养,就给他买一个吧。对消化能力很弱、肌肉有流失的 90 岁老人家来说,用这种方式补点从肉类里跑出来的氨基酸和肽类,大概率是有好处的。普通炖几个小时的电炖锅都很便宜,一两百、两三百块就能买一个了。对大部分食材而言,炖 2~4 小时就足够软烂了。

对 B 的癌症病人亲友来说,如果化疗后消化能力特别弱,很多高蛋白食物都吃不进去,也可以考虑尝试超慢炖方式。至少,吃长时间炖软烂的肉和肉汤,要比把硬邦邦的肉用破壁机打成浆更好吃一点。

C 是个尿酸水平正常的健康人,对肉汤中溶出嘌呤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但如果是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患者,慢炖出来的肉汤鱼汤也是要避免的。



相关问题一箩筐:

问:有长时间慢炖程序的电炖锅,是陶瓷锅,还是不锈钢锅?长时间炖,会不会把锅体的有害物质炖出来?

答:各种内胆都有,包括陶、瓷、不锈钢的。食品级的都可以使用,因为陶、瓷、不锈钢都被用来长时间盛放和处理食物。你觉得哪种更放心就选哪种吧。


问:家里没有电炖锅,用普通的瓦罐锅,怎么炖出来这种长时间低温慢炖的效果?

答:先加热到微沸,然后立刻关火,停止加热一段时间,让温度缓慢降下来。这样食材里面还是温度比较低的。过半小时到一小时,感觉外面不太烫了,再加热到微沸,再关火一段时间。反复三四次。最后再沸腾一次,就可以盛出食用了。这样做的效果接近于普通慢炖锅,就是需要手动反复关火开火,会比较麻烦。


问:用高压锅炖肉很快,大概只需要半小时,和慢炖锅有什么区别?这样出来的也足够软烂,但营养上会不会比慢炖锅的差?

答:压力锅炖出来的肉也较软,它的原理是用高温高压来促使肉里的蛋白质快速升温变性,同时因为压力锅升高了水的沸点,而且是密闭的,也避免了水分过度蒸发,所以肉也不会干硬。虽然最终效果可能没有慢炖锅那么软烂,但只要老人孩子能吃进去,效果就达到了。


实际上,提高加热温度、缩短加热时间,更有利于保存肉里的维生素。但从炖汤角度来说,压力锅炖的汤不如慢炖锅和砂锅美味,可能是因为鲜味成分溶出偏少,而味道不佳的疏水氨基酸溶出增加。


问:家里有了电压力锅,还需要慢炖锅吗?
答:慢炖锅主要是对消化特别差的老年人和病人有用,对普通健康人来说不是刚需。
健康人的胃肠能够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没必要只吃已经消化成碎片的小肽和氨基酸。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太过于「娇宠」胃肠,反而不利于消化能力的加强培养。正如只喝半流体的食物,只吃柔软到不需要咀嚼的食物,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不是好事。从节省时间的角度来说,压力锅烹调也更高效,所以就没有必要再买慢炖锅了。

参考文献:

1 张泽. 低温慢煮对红烧肉食用品质及蛋白消化率的影响[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22

2 李家勋,钟智豪,张璐,等. 电炖锅烹制鸡汤的工艺优化[J]. 家电科技,2014,9:76-79

3 张慢. 清炖型肉汤的风味形成机制及电炖锅烹饪程序优化[D]. 江南大学博士论文,2019

4 黄福宁. 贵州小香鸡风味成分分析及炖煮鸡汤风味对比[D]. 天津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23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5  年 1 月 8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389588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临床营养网
为全国医护营养师和患者提供优质营养服务,向行业提供专业信息和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