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 | 江南民族第一村,“浙”个民族乡村来了群“00”后共富解码者

财富   2024-07-14 14:58   浙江  


江南民族第一村

“浙”个民族乡村

来了群“00”后共富密码者

“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从前的外婆坑流传着这句俗语。近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寻访民族乡村,探索共富密码”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浙江绍兴新昌外婆坑村,与村民们一同感受江南民族第一村的独特魅力。


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解决了一系列村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党建引领村民致富,推动村庄发展的良好氛围,成功把外婆坑村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今天的小康村、知名旅游村。荣誉墙上,5项国家级荣誉,18项省级荣誉,13项市级荣誉以及许多的县级荣誉记录着这个村庄的蜕变。



村子里的特色产业有玉米饼、黄精等等,其中玉米饼是当地最有名的土特产,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晒着玉米饼,金黄一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蒙古族阿婆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做起了玉米饼。团队成员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玉米饼原料以及如何擀饼子等等,阿婆热心的为成员们指导错误之处,最终在阿婆与团队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一起吃着新鲜出炉的玉米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团队有幸采访到全国十大杰出村官林金任,在与林书记的交谈中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和村委会的带领下,村子中各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区,促进了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不同民族间的贸易往来、资源共享和劳动力流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各民族根据自身传统和优势,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如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这些产业丰富了当地经济结构,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在共同生活中,各民族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逐渐消除了对彼此的偏见和歧视。当地居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也学会了当地话,日常交流完全没问题,同时同民族之间交流依旧使用她们自己的语言,在融合中也保留了传承。”


在村子中央,民居土墙上被修复的“工农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没有饭吃的穷人快赶上红军”等红军标语便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介绍,84年前,以粟裕为师长的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辗转于浙东,偏僻的山村易守不易攻,这里自然留下了挺进师的足迹。1935年10月25日和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一部两次进入新昌外婆坑等一带村庄,并在外婆坑村稍作休整时写下了这些标语。


除了红军故事,外婆坑村还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全国劳模林金仁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老省长沈祖伦八上外婆坑的故事……这些都为外婆坑村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林书记带着实践团成员依次走访了解外婆坑村的红色足迹、红色土楼、红色驿站、礼堂、学堂、五廊、林氏祠堂、艰苦奋斗纪念碑、文化展陈馆等党性主题教育场所,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述着外婆坑村的红色故事。

团队成员来自新疆俄罗斯族的常子丽同学说:“十三个民族十九座峰,从进入外婆坑的山路十八弯可见外婆坑村党的带领下坚持好为人民服务,外婆坑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更是在林书记的带领下走出一条属于“外婆”的花路,村里子家家户户360天都可以售卖土特产,有城乡公交车为村民服务将村子里的土特产带到城镇中售卖,家家户户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在未来,外婆坑村将会有五个自然区合并,目前还是外婆坑一日游,但接下去会发展外婆坑到某地两日游,及会与其他旅游景点合作发展旅游业。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体查等方式,探索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解密民族乡村的共同富裕密码,以实际行动助推民族文化大繁荣,为浙江省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青春力量!

—END—

视频 | 汪雨欣

拍摄 | 汪雨欣 陈宛绛 帕提曼

撰稿 | 汪雨欣

编辑 | 陈旸惠

一审 | 王斌毅

二审 | 殷儿

三审 | 胡秋儿


纺服经纬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