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经2025年了,北方人困惑的不只是南方人冬天为什么没暖气,而是自家明明是集中供暖,但邻居选择不开......
是暖气太热?还是太贵?邻居不开暖气,为什么会影响到你家的温度?
今天我们来聊聊,城市里的暖气。
👇🏻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
保暖线
不同于水、电这类民生基础设施,暖气是一个局部性的公众需求。
而供暖,专业术语叫“供热”,尤其是集中供热,首先集中在北方,其次集中在城市。
住建部曾经公开解释过,以五大气候分区为主要指标,中国被划分为严寒、寒冷的区域,属于法定供暖区。
考虑到南北气候差异、煤炭资源分布和财政资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推行集中供暖之时,就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供暖、南方不供暖的格局。
而关于“供暖线”不合理的争议,至今都没停过。
官方的态度一直清晰明了,铺设供热管网、改造建筑,难度高、开销大,能耗高、污染重。在南方大面积集中供暖,不现实。
首当其冲的问题,当然是钱。
比如今年夏天,北京国谊宾馆光是更新一个热力站,就要花去近600万元(598.86万元),供热面积4.7万平,这还只是一个给400多个房间供暖的热力站。
而早在12年前,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就估算过,仅仅是将整个长江沿岸的城市建筑改造得宜于供热,成本就要近6800亿。
然后是好不好用的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的魏庆芃教授表示:“因为我们也做了大量的调研,某一个城市长江流域,甚至这个温度,这个比北京还要低,冬天还很冷,因为它海拔高,很冷。那么说这个咱们也得上供热,就得上集中供热。”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南方城市搞集中供热的实例:
他铺了管网也挖了沟啊,你说挖沟啊、铺管网这个也都很辛苦的。嗯,这个成本也很高的,那这个样的一个成本,嗯,这个热源那又不能烧煤,然后气呢?这个送上去也不是太合适,周围也没有气源,怎么办呢?他就用了电锅炉,说这玩意清洁蓄电锅炉可以用低谷电,你知道这个管网集中管网越大,它输送的损失越厉害。嗯,水平的管网,垂直的管网,这些管网都会损失。嗯,你在这集中的电锅炉损失了多少呢?你说可能1%,2%那是理想,真实情况会损失15%甚至二十,这样的话我整个这损失的这部分谁来担呢?只能是用户来带,要不我这个工作企业就亏损了。
嗯,对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就导致真正的集按了北方所谓的集中供热的去修的这样的管网,然后建立了这个热源,最终的供热的成本非常非常高。嗯,只有燃煤才有可能把成本降下来,但是燃煤的环境污染又特别厉害,我们都在关停取缔,实在是民生没有办法了,才让他再烧一会儿。
所以在以长江流域地区为代表的、夏热冬冷的南方,当然需要供暖,但像北方这样的集中供暖,并不是最优解。
最近十年,一些有条件有需求的城市,尤其是在“供暖线”附近混战的区域,开始有了小范围集中供暖的试水,比如南京、武汉、合肥。
徐州的特殊之处在于,虽然是北方城市,气候也冷,当初却没有划分到强制供暖之列。
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州市政就已经在铺设供热管网,底气是这里煤矿资源丰富,火力发电厂多,电厂余热,可以用来供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热电联产”。
城市供热系统
城市里的供热系统可以按照面积大致分为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根据媒介不同,又可以分为水暖和气暖。
北方居民用到的暖气,普遍采用的是水暖。用来烤橘子、烘袜子、烤小猫的暖气片,包括近年来流行的地暖,其实就是不同形状的热水管。
而暖气进家门之前,大致还要经过两步,第一,产生足够大量和足够高温的热水,第二,让地底下的热力管网把热水送到家。
热水的上游,是热源厂。
前面说到的既发电又能供热的热电联产,正是北方最为常见的供热源。
这些热源往往建设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考虑到用户和热量传输效率,还不能离居民区太远。
1984年,长春决定把“热电二厂”建在当时的城市近郊,就是因为这里是三大工业区之一,热电需求大,靠近铁路,方便煤炭运输,而且二道区位于城市下风向,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随着城镇化发展,当初的“近郊”今天已经变成了如今长春东部的核心区域,为了减少市区烟尘,2024年,长春热电二厂决定“退城进郊”,计划搬迁到三十公里之外的工业园区(德惠市米沙子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多提一句,人们很容易将燃煤跟高污染等同起来,但作为北方最经济最稳定的供暖供汽方式,煤电其实也有严格的环保标准。
魏庆芃教授表示:“相反燃煤热电联产它的实际的环保的这些指标和参数能做得非常好。咱们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有特别严格的这个控制,它的最大的难点就是调节性。嗯,它不是那么灵活的调节,它因为规模比较大,嗯,这个它就你很难,就像这个大象,你像大象去跳舞,那肯定是相对来说是要稍难一点的,所以它承担一基本的符合,嗯,基础的符合会是非常好的。”
出于环保考虑,北京也进行过能源改革,2017年之后,城区四大热电中心的主要能源由煤改为气。
不过,由于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弱于煤炭,北京的热电厂仍然保留了燃煤机组备用。
说回热电厂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发电产生的热能回收,可以用来生产100多度的高温热水或蒸汽。
这些热水或蒸汽会通过一次管网到达小区热力站,再通过二次管网送到居民家里,这时候暖气片里的热水一般在40-60度,到这一步,北方人就已经可以在寒冷的冬日里四季如春了。
而分散供热,顾名思义,一般就是在集中供暖无法覆盖的小区或者园区,单独设立热源,占地面积小,选址也比较灵活,一般会采用小煤炉或者热泵,原理跟集中供暖类似。
由于覆盖面积较小,分散供热多见于北方农村地区和部分南方城市。
过去十年间,中国城市的集中供热面积持续在增长,这背后是经济发展程度,以及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水平。
山东、辽宁、河北三省的集中供热面积均超过了十亿平方。作为供热规模第一省,山东2023年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城镇人口数量6500多万人,仅次于广东。
人口和经济密度集中,供热保障的范围自然更广,毕竟,要让城市里的暖气片热起来,表面上是烧煤燃气,本质是烧钱。
仅从集中供热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山东都算得上是绝对的大手笔。
居民用暖的经济账
供热企业的运转要花钱,居民用暖也有一本经济账。
很多南方人以为北方用暖不花钱,跟集中供暖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在国内推广的历史有关,直到90年代,供暖在很多地方都是免费的职工福利。
2003年,这份文件(建城[2003]148号)的出台,正式意味着“暖气”开始变成一种商品,走向市场。
最近几年,想要花几万块在鹤岗、阜新买上一套房的南方人,最关心的问题也往往是,房子虽然是“白菜价”,但采暖费会不会很贵?
每个城市的暖气收费标准不同,不同的供热源,和计费方式,也会导致最终的收费差异。
假设一个北京人的房子100平,一个供暖季(四个月)下来的费用预估在1650~3000元。
相比华北平原,东北的供暖期更长,暖气费也更贵,这两年的网红尔滨,一平方集中供暖(以按面积收费举例)的价格将近40(38.82元),同样是100平的房子,一个取暖季的费用就接近4000(3882元)。
燃煤供暖比燃气便宜,跟中国“富煤、缺气、少油”的能源格局大体一致,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气源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铁腕治污。
在农村地区,70%的农村居民期望的取暖成本是在2000元以下。
取暖费用跟预期不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暖气的报停率。
也就是说,来暖气了,但我选择不开。
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这几个省份(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陕西、吉林)的暖气报停率都超过了20%。
原因有很多,比如东北人口外流,或者是冬天人在海南,屋里没人。
再比如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热力管网老化,暖气费贵还不说,保暖效果还不好,居民主动要求停供。
有人觉得按面积计费不公平,有人单纯是体质好不怕冷。还有一类人,则是颇有争议的“蹭暖族”,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邻居都开了暖气,自家不开暖气也不冷,还省钱——
这一点其实供暖单位也考虑到了,楼房具有传热属性,在多数城市,即便报停,也需要缴纳20%-50%的报停费。而且一个家庭停供,会大幅增加相邻用户满足正常供热室温所需要的能耗。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邻居交了报停费,依然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聊了半天,还是在聊北方的供暖。南方人民怎么过冬?
老实说,南方人民怎么过冬,跟城市运转关系不是太大,跟你的体质扛不扛冻关系很大。
除了少数城市有小面积的集体供暖,目前南方最普遍的还是分体空调,或者是小太阳、电暖风,或者像湖南人白天穿冬季省服,晚上睡电热毯,熬过两个月迎接春天。
根据城市统计年鉴,2023年底,南方集中供暖的面积在0.91亿平方,主要热源是工业余热、热电联产、水源热泵。
小结
大城市的微观运转,环环相扣,同时又充满了动态博弈,煤变成电,然后又烧热了水,燃煤产生的污染,倒过来要求能源结构的变革。
而人的生产活动与收入水平,又促使着供暖收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现代都市里没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但城市里舍不得交暖气费的打零工者,住在公共厕所小隔间里的环卫工,这些隐形的“暖气贫困”,其实也应该被更好地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