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能喝就是不能动,
想着小孩还小,
我真怕永远坐轮椅。”
2024年7月
40岁出头的马燕
因脑梗导致偏瘫
身心遭受很大折磨
但让马燕没想到的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她扭转了困境。
2023年12月,阜阳市印发实施《医疗集团省级示范建设实施方案》,市第六人民医院积极响应,选派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工作室。在此背景下,原六院康复科专家陈明海来到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副主任并着手组建康复科,马燕也因此获得专家诊疗。
“现在走路已经很不错了,我感觉恢复挺好的。”马燕说,“真是方便了老百姓,医保报销后,康复治疗就花了几百块钱。”
陈明海表示,听到大家的认可,看见大家送来的锦旗,特别有成就感。
目前,共有4名专家、2名名医长期在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定点帮扶,康复科已陆续收治400多名患者。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还缓解了综合医院的接诊压力。
颍州区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培勇介绍:“患者在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起付线是500元,报销比例是80%,患者在我们这住院起付线是200元,报销比例是90%。没有这个政策之前,我们是无法邀请到三甲医院医生到我们这来坐诊的。”
持续深化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创新开启“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远程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市县级医院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57.9万次,4个县(市)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基金预算方案。“家门口”看名医、“互联网 + 护理服务”“开门办医、上门送医”等一系列贴心举措,为实现“建设优质均衡的区域性医疗卫生强市”目标筑牢根基。
目前,全市16所县级公立医院中,已有11所达到三级医院水平,3所晋升为三甲医院,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拥有1家县级三级医院。
阜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科科长见海晖表示,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一年来,聚焦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四个延伸”,阜阳市不断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持续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扎实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聚焦发展中的制约障碍以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谋划实施了一系列便民利企、接地气的“微改革”举措,实现了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让改革成为促增长、惠民生的利器。
市民刘欢的超市前不久正式开业,这是他时隔几年后的再次创业,令他惊喜的是,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仅用一小时就全部办理完成。
刘欢说:“这次办理业务特别快,身边朋友也常说政府服务高效,这也提升了我们的创业信心,相信今年能实现营业额100万元的目标。”
从过去的“畏难发愁”到如今的“满怀信心”,这背后是政府在政务改革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有力举措。为深入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我市持续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全省通办”系统“一口收件”“全程网办”“掌上办”以及政务服务事项“免提交”等便利化措施。
市级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达1901项,整体进驻率100%;
全市在“皖事通办”平台上线事项12.26万个,实现9家部门60个事项“免提交”材料;
累计兑付“免申即享”政策金额12.91亿元;
出生、教育入学、开办餐饮店等28个“一件事”实现全面应用。
阜阳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黄璜介绍,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倾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经过一年的努力,阜阳市“高效办成一件事”达到了“一件事一次办”效果。通过一系列改革的持续推进,进一步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力量。“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把国家、省、市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好,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让更多群众、企业能从更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中获利。”
紧紧围绕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的总体目标,以“微改革”促进“大突破”,让改革红利可感受、能触摸、有温度,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的同时,推动中央各项改革措施有效落地,实现地方治理效能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