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陈巧英:躬耕教坛近花甲,教学科研正青春

百科   2024-06-30 17:14   云南  

躬耕教坛近花甲,教学科研正青春

记我的“传帮带”导师陈巧英教授


榜样名片

陈巧英,女,教授,1965年8月出生,德宏芒市人。1987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同年分配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至今。期间,2003-2006年到上海华东师大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到北京大学访学一年。现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任教师、云南省普通话测试员、双师型教师,德宏州作家协会会员。担任外国文学、秘书职业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教学。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热心德宏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

陈巧英教授是我“传帮带”的导师,我是陈巧英教授“传帮带”的弟子。一年来,陈教授传给我教育教学技能、科研方法,帮助我解决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带领我走上教学科研之路。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于陈教授而言,我仅是她众多“传帮带”弟子之一,于我而言,陈教授却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初识陈教授:严谨认真,真诚以待

驻村工作结束后,我返回学校工作,按照要求需进行为期一年的“传帮带”培训。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张蕾梅院长向我推荐了几位“传帮带”导师,其中就有陈巧英教授。

外派驻村之前,我虽在人文学院任课,但几乎很少接触学院的老师。除陈教授外,张院长推荐的其他老师,我一个都不认识。说认识陈教授,其实也仅有一面之缘。

2023年9月,我和同在一个部门的寸老师共同承担《秘书人际沟通》的教学工作,但我俩都是第一次接手这门课程。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样安排教学进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心里都没底。几经打听,才得知陈巧英教授曾经上过这门课,于是两人准备当面向陈教授请教。
正当我和寸老师商量着何时向陈教授请教的时候,陈教授到部门办事,等陈教授办完事,我俩赶紧跟上去请教。当时,陈教授该是第一次见到我,甚至在此之前连我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可我和寸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说明缘由后,陈教授却毫不吝惜地将其对《秘书人际沟通》这门课程的理解,教学内容如何选取、教学活动怎样安排等娓娓道来、倾囊相授,甚至还分享了教学资源,留下了联系方式。

没有“同行相轻”,也没有“前辈藏技”,接受到的、感受到的,只有老前辈对课堂教学的严谨认真,对后辈的真诚以待。

凭着这“一面之缘”,我消除了内心的忐忑,鼓足勇气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拨通了陈教授的电话,提出了请她做我“传帮带”导师的请求。没想到陈教授没有迟疑,爽快答应了,唯一的顾虑,仅是担心我的课程安排与其冲突,不便听评课。对完课表,确定可以互听评课后,陈教授立即进入角色,指导我填写学习提高计划表。

一年来,陈教授对我的指导始于教学,却不止于教学。


相遇课堂:教无定法,立德树人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对理想课堂的样子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有的活泼热闹,有的严肃冷静,但万变不离其宗,唯有坚持立德树人方能建构理想的课堂。

陈巧英教授的课堂是空灵的。没有程式化的教学安排,但也并非为了热闹而热闹。这样的空灵,源自陈教授对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源自其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娴熟运用,更是她深厚学识撑起的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新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把教材目标当作课程目标,难免会按照教材内容亦步亦趋地开展教学活动。陈教授却能从人才培养方案来定义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
难能可贵的是,她会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她会选择《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秘书职业角色,还会选取《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帮学生理解与领导沟通的技巧。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理解秘书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在《演讲与口才》课上,陈教授选择《中文有多美》这样颇具语言魅力,又有浓厚爱国之情的篇章作为训练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演讲技巧的同时,又能增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喜爱之情。

此外,陈巧英教授在教学上给我最大的启发还有把课堂当作学堂,这虽不是陈教授的独创,但在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场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把课堂变成学堂,却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最好诠释。
在陈教授的课上,我似乎看不到所谓的“预设问题”,几乎都是课堂生成问题。她愿意把课堂时间、展示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上台展示;相比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她更愿意在师生互动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点亮学生,甘做学生生命舞台的补台者。
学生理论知识欠缺,就旁征博引及时补充;学生实践操作不足,就亲身示范手把手指导;学生知识学习疲惫了,就结合专业特点分享读书心得、职业规划。围绕学生的学,聚焦学生的学,即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有了温度。
这是课堂,更是学堂,这是教书,更是育人。


科研之路:热情不减,提携后学

科研是很耗费精力的苦差事,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不济,科研热情也就减弱了。陈巧英教授却非如此,似乎随着年龄增长,科研热情却更加高涨。

虽已年近花甲,陈教授仍然笔耕不辍,查文献、做调研,做课题,写论文,一样不落。
为了寻找文献资料,四处寻访,主动拜访多位德宏本土文化名家,“不请自去”奔赴阿昌族作家曹先强的讲座现场,放弃周末休息参加傣族作家禾素的读书活动。我虽年轻,相比陈教授对科研的热情,倍感羞愧。

科研是伟大的,也是自私的。伟大是因为独到见解能改变认知,甚至改变世界,自私则是原创的私有与独属。
陈巧英教授的科研之路,是踏实而厚重的,也是无私的。她不仅自己做科研,发表了多篇具有独到见解,推动本土文学发展的论文,而且还能无私提携后辈,自发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由陈教授发起组建的德宏本土作家作品研究小组,小组成员自组建之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7人。
作为发起人,她不仅自己参与研究,以身示范,还能为后辈提供研究文献资料、发表渠道,无私分享研究思路,认真帮每位后学修改论文。今年5月底,我的论文写作遇到瓶颈,为了赶上期刊截稿时间,陈教授帮我修改论文到凌晨,如今想来,仍觉感动不已,惭愧不已。

截至目前,小组成员关于德宏本土作家作品的研究论文已有十余篇。我的论文《认同、焦虑与自觉:阿昌族作家曹先强小说创作的文化身份认同探究》在陈教授悉心指导与引荐下,得到了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曹先强先生的认可与赞扬,并在自己朋友圈发文推广。

时光荏苒,一学年转瞬而逝。陈教授超额完成了对我的“传帮带”,让我更加自信地走上讲台,更加从容地蹚过科研之路的泥泞。培训期会结束,但陈教授对我的影响却不会因此而停止。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可每每想到陈教授对教学的严谨从容,对科研的热情执着,都会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不再畏惧,一往无前。

初审 | 赵仁亮 

复审 | 彭新有  

终审 | 杨丽宏 

编发 | 赵仁亮

推荐阅读

中文 • 楷模 | 致力教学,笔耕不辍——陈巧英教授

中文 • 楷模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富红副教授

身边的榜样| 耕耘乡土,桃李芬芳——闫敬芳副教授

身边的榜样 | 初心如磐,做笃行不怠的“奋进者”

身边的榜样|履职尽责显担当 同心抗疫我先行——记杨珂珂老师疫情防控工作

醉美中文
发布师生动态,分享美文妙语,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