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提示
秋冬季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目前又正值学校、托幼机构开学之际,恰逢中秋佳节,人口流动增大,温馨提示大家要注意防范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每年在世界各地均有传播,在我国北方通常呈冬春季流行,在南方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季节性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和乙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咳嗽等。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健康提示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轻流感疾病负担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年龄在6月龄以上有意愿接种且无禁忌症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3.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需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和面部完全贴合。4.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减少疾病传播。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伴有较轻的全身症状为特征。常见于2~10岁的儿童,好发于冬春两季,常在幼儿园或小学校园内引起流行。
健康提示
1.完成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2.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处于密闭空间;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避免与病例接触;3.一旦感染水痘,应立即回家隔离治疗,以免引起疫情扩散;4.对患者的用品采用日晒或煮沸等方式进行消毒。
俗名“痄腮”,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体温中度升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流行性腮腺炎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聚集处易发生流行,幼儿患病一次后通常可获得终身免疫。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4.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5.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人群。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A6型、A10型最为常见)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4-7月高发,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健康提示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不仅要勤给宝宝洗手,家长自己也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2.晾晒、消毒。尿布、毛巾、衣服、被褥等应经常更换和晾晒。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及毛巾。3.少聚集。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或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4.勤开窗。建议每天早中晚,各通风2到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5.接种疫苗。虽然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但EV-A71仍是引起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毒疫苗,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此外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提示
1.要做到生活规律、合理膳食,加强锻炼,以此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增强免疫力。2.要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咳嗽避让他人、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卫生习惯。3.对于老年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结核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4.有可疑症状或怀疑自己得了结核病时要尽早到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5.对于筛查出的结核病潜伏感染者要积极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全人群普遍易感,且感染后免疫保护时间短,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主要病原体。高发于10月-次年3月,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引起传播。目前,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新学期开始,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学们要谨防中招!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注意: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2.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喝开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3.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做好诺如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工作,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倡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利用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4.及时隔离患病人员,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5.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该病夏季高发,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户外活动作业要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2.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可使用驱避剂(含避蚊胺成分,仅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喷涂皮肤,进行种地、放牧等农业活动前,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3.及时检查。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上进入室内,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前后应对体表蜱常附着的部位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4.科学处理。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应用镊子取出。5.尽早就医。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6.整治环境。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夏秋季高发,人类在接触了携带钩体的动物,或接触携带钩体动物尿液污染的疫水、土壤、食物后,通过健康或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健康提示
1.要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带菌家畜的管理,改放养为圈养,防止家畜带菌排泄物污染外界环境,对疑有钩体病的家畜进行隔离和治疗。2.避免接触疫水:开沟排水、干田作业。不能避免积水作业时需穿长筒胶鞋;设立疫水警示牌。3.对于屠宰场、肉类加工及家畜饲养场所,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4.在疫区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加强县、乡、村医务人员宣传教育和诊疗培训,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钩体病的关注度和诊治水平。5.钩体病流行严重地区,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以及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必要时提前1个月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或采取预防服药如口服强力霉素。
内容来源:江西疾控
内容统筹:刘 敏
内容审核:雷李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