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最新动态
国庆假期天气发布
今天是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天气多云到阴为主,有分散性短时阵雨。气温跟昨天相仿,全天保持在25~30℃之间。
台风最新动态:今年第18号台风“山陀儿”今天05时中心位于距离台湾省鹅銮鼻东南方向约2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为超强台风级。预计,“山陀儿”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之后逐渐向我国台湾岛南部沿海靠近。将于10月1-2日登陆(或擦过)台湾岛,强度减弱,并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2日后期到3日早晨进入东海海域,上海逐渐受到其外围环流影响。
国庆假日前期本市将出现一次大风、降温和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1日白天,并可能伴有弱雷电;同时风力增强,1-3日本市陆地阵风6~7级,4日后期起风力逐渐减小。30日至10月2日最高温度降幅可达6~8℃,2日最高气温降至22℃左右。假期中段3-6日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适中。7日还有一次弱降水。大家及时留意天气变化,安排好生活和出行。
9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气象条例》,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就有这么一条,“气象台应该定时滚动发布未来48小时内公众气象预报;在主要节假日、国家和本市重大活动前,应当发布未来三至七天公众气象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当前,城市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早2006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并于2016年、2018年进行两次简易修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为更好提升气象工作服务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加强气象设施建设和管理、气象预报和预警、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数据开放和应用等工作,有必要对现行实施办法进行废旧立新,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气象条例。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当强台风来袭时,超高层建筑安装的阻尼器,可以通过自身的摇摆来削弱大厦的晃动幅度,降低风致峰值加速度。此前审议中,就有委员建议,针对上海濒江临海、超大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大且老龄化明显的特点,在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中,增加气象精准服务的内容和条款。记者注意到,此次立法明确气象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定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本市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共享气象设施设置情况,并在重点区域、设施和建筑设置气象探测设施予以规范,要求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气象探测设施布点方案,并明确布点范围、设置条件以及建设运维责任。结合上海超高层建筑较多的特点,《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管理单位及所有人按照气象探测设施布点方案和相关规定做好配合工作。”市气象局表示,以《条例》为路径,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级。开展航空气象自主专业数值模式研发,推动航空气象领域核心技术专业服务业务应用。围绕低空经济新需求,开展专业低空航空气象服务业务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为低空飞行安全保障提供技术储备。“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去年,“伏羲”气象大模型首次在复旦大学亮相,那一天“不下雨”的精准预测,促成了复旦大学20年来首次户外开学典礼。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这一次还做到了提前5天成功预测“贝碧嘉”的路线。“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赋能。”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要融入新一轮信息革命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推进数字气象建设。建议加强气象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技术创新,研究进一步鼓励和保障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条例》明确,推进气象人才高地建设,开展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气象大模型等技术产品,促进气象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我们将以《条例》为引领,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中心,加强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全体系研发,推进气象大模型等气象科技成果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性、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不可预测性增大,对超大城市带来极大挑战。上海作为濒江临海的超大城市,人口、建筑、产业高度密集,受极端天气气候影响较大、致灾风险较高。此次立法明确,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并对社会主体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予以规范。聚焦气象精细化服务,《条例》明确气象主管机构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健全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方便各类人群获取气象信息;为公用事业、防汛指挥和应急抢险提供保障,并为相关行业、产业、特定区域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结合上海气候特点,此次立法增加了防风管理要求。比如“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户外招牌、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人,应当定期开展防风避险巡查,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采取措施及时消除搁置物、悬挂物、附属物脱落、坠落和树木折断等安全隐患,避免和减轻台风、大风造成的危害。”“强化预警先导,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市气象局表示,将创新预警发布方式,拓展各类平台应用服务商发布渠道,强化风险预警服务,建设多元化气象服务智能应用场景,为城市运行提供气象风险预警保障。气象数据作为气象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24年1月,中国气象局明确在上海开展气象数据授权运营试点;4月,市气象局组织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启动探索实施气象数据授权运营。为了更好推动气象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此次立法明确市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安全可控、分类分级等要求,依托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数据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公共气象数据,并制定本市公共气象数据开放目录。同时明确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市数据等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要求,推动实施公共气象数据授权运营,“优先支持在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领域,有序开展公共气象数据授权运营”。条例明确了被授权运营主体的相关义务,要求公共气象数据应用场景应当通过合规性和安全风险评估,“被授权运营主体应当确保数据依法合规使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