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出现的建筑样式,为何出现在现在的青浦金泽?| 睡前分享

时事   2025-01-09 21:53   上海  

金泽古镇,地处吴根越角,是今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古代,金泽更是江河通衢的要冲。如果回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从中原到吴地,扯起风帆可以通舟楫。


“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一首《圩田诗》,只用了短短两句,就生动刻画出江南圩田的苍翠和城郭的繁华。南船北马途经金泽,单单颐浩寺那5048间禅房就足以吸引往来的行人。就连赵孟頫、管道昇这样的名家也不能免俗,每每路过金泽总要盘桓数日,寻高僧论道,访金谷芳园,暑日凉亭小酌,雪夜围炉烹茶。


数年来,我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田野调研,每次出田野,就如置身古意盎然的江南画卷,民居、街市、祠庙、佛塔、石桥、驳岸……悉心梳理这些历史遗构,总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四落戗”的意外发现


我在做金泽口述史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被访村民讲到以前居住的房屋“四落戗”,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决定带着工作团队逐一排查金泽区域内的自然村落,系统梳理。果然,村西岑城隍庙附近和三塘村、塘联等处多个村落找到了古老的民居建筑“四落戗”。


所谓“四落戗”,其实是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的“庑殿顶”建筑,常见于皇宫和重要宗教祭祀建筑,五脊四坡造型,屋檐宽深,气势雄伟,象征着皇权和神权,庑殿顶的造型在殷商甲骨文、铜器、画像石中有丰富的记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庑殿即吴殿,也称吴宫,是春秋吴王的宫殿。


唐朝典籍《营缮令》早就明确了土木营造和修缮的制度规范,从王公到七品官员以下都有明确的规制,不可逾矩,而最高等级规格的建筑就是“庑殿顶”宫殿建筑。所谓“宫殿皆四阿”,“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域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又叫“四阿殿顶”,到了宋代时又称为“五脊殿”,《营造法原》里称四合舍。


金泽民居“四落戗”


金泽民居“四落戗”


金泽民居“四落戗”


与吴歌、吴服、汉方药东传日本一样,同属吴文化圈的日本,建筑思想和营造业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四阿顶”这一建筑样式就被日本广泛采用于寺庙建筑,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都是“四阿顶”。此外,还广泛应用于民居和亭台楼阁等小体量建筑,建筑的造景功能和观赏性显得更为突出,充分体现了民间社会对“四阿”的喜爱和崇敬。


江南营造的蓬勃兴起,与中国古典建筑思想的滋养和学术支撑有着紧密关系。即将开幕的江南营造·金泽文献展上展出了两册《营造法原》,其中一册是1980年陈从周先生赠送给我的,当时我与同济电化教研室周建平老师一起拍摄江南园林,跟随陈从周老先生去了苏州沧浪亭、同里退思园和海盐绮园等江南名园。



“野草荒吴殿,浮图出梵天”,“吴殿金钗梁院鼓,杨花燕子共悠悠”,从明代的张居正到清朝的余怀,都曾在诗中展现吴殿的意韵,而这样一种诗情画意,居然能跨越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现实世界里与我们相遇,足以证明吴地金泽历史的悠久绵长。


江南民居的文化信息


如果要讲一讲江南古镇的建筑经典,金泽是一个绝佳的现场教学点。沿着古镇的石板路,走过宋元明清28座桥,河岸水埠头,一步三回头,从古镇到周边的自然村落,行街串户,就是一场江南民居的博览之旅,可以探究金泽民居的平面形制与木构体系,了解悬山、硬山、歇山各种屋面与披屋的形态,还有木作、瓦作、石作、脊饰中传递出来的江南民居的文化信息。




在以前青浦国民学校,《国文》读本里是有建筑营造常识的,“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先生曰:欲作工,须用工具,樵夫用刀,农夫用锄、犁,木工用斧锯……”。这些建筑营造的基本知识,每个小朋友都能背诵,长大以后,也个个都能参与造房子。


1980年代,我在拍《江南古镇》的时候,青浦农村还是大家庭居多,厨房灶间流行大灶,五星大灶很常见,有的甚至“七星”。灶台上饭锅、炒菜锅、煮水锅,扇形铺开,三个大火头,四个小火头。大火用于炒菜、焖饭、蒸馒头,小火用于慢炖、温水或是发面,一把柴禾塞进炉膛,三下两下一顿饭就做好了。40年过去,如今农民基本上住进楼房,住宅宽敞,但有意思的是灶头却越砌越小,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大多用的都是两眼灶,一个烧饭、一个炒菜,老夫妻俩够用了,想省事还可用煤气灶。




农桑渔牧及手工业的高速发展,到明代,江南经济日渐隆盛。明清以来,江南古镇只要遇上好的年景,就一定大兴土木,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古镇群落,大量建筑营造厂应运而生。


像金泽这样曾经的江南巨镇,如何以一石一木一砖一瓦层层叠叠兴建起来?营造业又是如何组织运作的?答案往往藏在那些虫蛀鼠咬的老旧账本里。


翻老账,寻找最原始的记录,是我田野调查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这次文献展陈列了一批营造厂商业账本、票据、钱庄汇票、营造厂文书、信札、建材人工记录、报价单、日记、税费单、田宅租赁册等等,涉及建筑营造的方方面面。内容是庞杂的,信息是完整和丰沛的,其中一本《租册》反映了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抗战胜利期间,金泽镇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田地、房屋租赁情况,共涉及分布24个村庄地名的50余个有名有姓的租户。


其中,“老姚簖”“泥潭头”“龚家庄”等13处村庄地名保留至今,另外11处暂时没有对上,有待田野漫步完善相关地名变迁信息。




曾经,古镇金泽还有园林假山,就在相国府后花园(颐浩寺遗址),假山历经600年沧桑,顶上还有 “五老峰”,据说可与留园中的冠云峰媲美。金泽假山荒废湮灭后,于上世纪80年代被挪至上海闸北公园,至今立在闸北公园湖中小岛上。不知道何时能把“五老”请回家。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者:尔冬强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Rong


解放日报
知上海,观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