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作安排,我于10月21日至25日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习锻炼。初到学校,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涵热情接待了我,并制定了5天的详细锻炼规划。五天里,我先后参观了校史馆、实验室、图书馆,并有幸旁听了张海涵教授的授课。虽然只有短短五天,却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参观校史馆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校史馆详细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建立到1956年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最终合并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校史馆内还展示了珍贵的校史文物档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张海涵教授主要从事水源水库微生物基因组与污染控制研究。实验室从真菌筛选、培养到水质取样检测,每天都需要进行重复、耗时的实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有时还需要到驱车数小时山区水库实地实验。但正是这些单调重复的工作,才有了科学的突破和进步。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研究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研学过程中,我还参加了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培训会议,旁听了张海涵教授《湖库型水源微生物种群演变与水质调控机制研究》的授课。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微生物与水质之间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对环境工程中的水质检测和修复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
五天时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逝。但我从张教授和他们的学生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他们在筛选真菌过程中,要实验几千次甚至上万次才能成功挑选出可用的菌株,但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未阻止他们创新的脚步,也没有抑制住他们的创新热情。
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他们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善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张教授介绍到,他们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必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更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国之大者”。他们都心怀“国之大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人民能喝上更干净、更安全的水而不懈努力,有时在远离城市的水库一住就是一个月,有时为了水质取样长途奔波数千里,学院墙上挂着的每块荣誉奖牌,映照着他们为国奋斗的朴素情怀。
作为西安市科协的一员,我们要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知识和尊重每一次创造,始终做好联系服务工作,竭诚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为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属于科协的力量。
来源:市科协组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