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人物| 从民间出发——纪念彩塑家陈鹤亭百年诞辰

政务   2024-11-04 19:00   浙江  



陈鹤亭(1924-1992),彩塑家,1949年后长期在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工艺美术公司、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担任过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曾参与1956年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大佛修复和1980年普陀山普济寺佛像重塑工作,至今杭州西湖的孤山公园、虎跑景区还留有他雕塑的《鸡毛信》(现名《海娃放羊》)和石虎,供游客欣赏。






20世纪70年代陈鹤亭在非洲留影。



陈鹤亭是乐清北白象中垟田村人,从小父母早丧,由伯父陈宏登抚养成人。伯父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塑像、彩绘样样精通。1939年,陈鹤亭跟随伯父正式学艺从业,在瑞安、永嘉、乐清等地塑佛像,绘制新型门神画、藻井画、壁画,“壁画以古典戏曲题材为主,有工笔重彩、写意画和民间油画多种,间作花鸟画、山水画,并喜撰诗配画”。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第一期签名册,潘天寿领衔,温州艺人有陈鹤亭、南式仁、王凤祚。南航提供



1953年,陈鹤亭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一年,他与王凤祚、潘雨辰作为优秀民间艺人代表被选拔进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民间艺人创作班学习,三个月后留校在“民间艺人创作组”工作。当时民间艺人进美术学院学习、工作,还是个新鲜事物,1953年至1955年短短两年间,《浙江日报》四次报道陈鹤亭学习、创作情况,先后刊登陈鹤亭彩泥塑作品《读给爷爷听》《张飞怒打督邮》和创作《将相和》的工作照,还有一次是图片新闻:《浙江日报》1955年4月7日第1版刊登照片,并配文字说明《民间艺人在美术学院里》,“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研究组学习的民间艺人,通过学习,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是福建省民间艺人高建新(中)正在与浙江省的民间艺人潘雨辰(左)陈鹤亭(右)研究他最近的创作”。

陈鹤亭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实践经验,又通过美院专业训练和氛围熏陶,创作技艺提升很快。他在华东分院创作的第一件彩塑作品《将相和》,参加浙江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大获好评,被选送至北京,1953年12月在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作品后被上海博物馆收藏。这时期,陈鹤亭创作的彩泥塑作品,频频参加各级展览,并在相关权威刊物上亮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创作的彩塑《张飞怒打督邮》(泥塑套色,高40厘米),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雕塑选集》,后选送至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1956年,陈鹤亭的彩泥塑作品《杜甫》《带弟弟走路》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颇受好评,也得到邓白在《丰富多彩的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一文里的高度肯定,“彩塑方面如陈鹤亭的《杜甫》,刻画出了祖国的伟大诗人杜甫的深沉思考的形象。《带弟弟走路》表现出姐弟间的真实感情,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显著的高度。”



1980年陈鹤亭写生画《苏堤春晓》。



1963年,陈鹤亭调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任设计理论组组长。1971年调杭州园林文物管理局搞雕塑创作,1974年调浙江省工艺美术公司工作,1979年调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85年退休。在浙江美术学院和浙江省二轻系统工作期间,陈鹤亭在彩泥塑(雕塑)创作和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妪解诗》



陈鹤亭的彩泥塑创作,主要题材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题材,有《带弟弟学走路》《读给爷爷听》《收获》《拥军爱民》《和平签名》《志愿军与小孩》等作品;二是革命文化题材,这方面作品有为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创作的《送子参军》《黄洋界保卫战》,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狼牙山五壮士》生漆脱胎雕塑;三是名人塑像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前者有《岳飞像》《苏东坡像》《白居易像》《杜甫》等,后者有《将相和》《老妪解诗》。其雕塑作品还有1960年为浙江省体委创作的《举重》《自由体操》和大型雕塑《欢迎您》(6米高,曾安装在杭州火车站广场)等。



1960年陈鹤亭雕塑作品《拥军爱民》。



陈鹤亭在彩泥塑创作的同时,也从事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创作辅导、展览组织等方面工作。1958年,他设计《百万雄师渡长江》浮雕挂屏,几次被放大复制,这是东阳木雕新题材的首次试制。设计的《刘姥姥游大观园》古装木雕挂屏,外销多年。1959年,他为人民大会堂设计彩石镶嵌《采茶舞》屏风。1963年,为成都杜甫草堂创作《兵车行》浮雕四幅。同年,带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人员配合宁波市开展搜集发掘失传的骨木镶嵌、珠金花板技法,并组织设计恢复试制生产。1964年,设计的透雕小挂屏《桔子丰收》在全国创新会议上得到好评。1972年,为杭州玉泉景区创作艺术窗花和《桐鹿》《三星图》《刘备招亲》等砖雕作品。

陈鹤亭1953年留华东分院工作时,就开始创作辅导。1954年8月,华东地区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第一期在华东分院举办,历时4个月,陈鹤亭任辅导组长。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5名柬埔寨手工业实习生来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石雕、木雕、竹编等,陈鹤亭负责教研,兼任绘画、技法理论等课的教学。1965年,陈鹤亭与王凤祚等人一起担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举办的三雕研修班指导老师。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期间,陈鹤亭受温州、丽水、永康等地邀请,多次下厂蹲点辅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上授课,自编《民间艺用形体学》《民间艺诀新编》等教学材料。《浙江工艺美术》1980年第2期刊登陈鹤亭泥塑作品《灵隐如来佛泥稿》《铁拐李》,并配文《泥塑新作铁拐李》介绍陶塑《铁拐李》、陶塑《寿星》、瓷塑《黛玉葬花》、瓷塑《麻姑献寿》等作品是应丽水地区雕塑培训班邀请,课堂示范教学创作,陶塑由青田碧湖陶厂烧制而成,瓷塑由青田瓷厂烧制而成。1974年6月,陈鹤亭还到非洲多哥、毛里求斯等国参与组织“中国浙江省工艺美术展览”,1975年1月,经巴黎回国。



陈鹤亭绘画作品《南湖烟雨楼》。



在那一代温州走出去的民间艺人中,陈鹤亭文化基础较好,一专多能,会素描、速写、剪纸和国画,也能写诗作文,这与他多年刻苦自学、实践分不开。1951年,他在老家参加土改运动兼代书员,创作剪纸作品《互助组下田》。1952年,创作绘画作品《妇女下田》《让妈妈选举去》,连环画作品《“栏神”不如干净》《成品检查员》发表在《浙江文艺》上。1957年,他加入华东美协,并被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1979年,应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约稿,创作《杭州西湖全景》《西泠印社》《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九幅写生画,被收进《园林名胜》一书,全国发行,供广大工艺美术从业者设计参考。他写诗多年,现存200来首,这些诗歌作品富有生活气息,记录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有些不乏哲理,乐观向上,如“只缘自身心非坚,那有人生运不通”(《青春自勉图》)。

陈鹤亭早年在温州民间塑佛像、彩绘,在美院、二轻体制内工作三十余年,在生命最后阶段,重返民间,为普陀山普济寺、温州妙果寺、青田清真禅寺等塑佛像。他现存最早的诗是写于1940年的《游玉甑峰》,内有两句“人难长在山长在,再过百年无我来”,读来让人疼惜生命短暂,倍感惆怅。陈鹤亭先生去世已三十多年了,但他的作品将长期留存。

谨以此文,纪念陈鹤亭先生百年诞辰。



来源:人文温州 作者:张志杰

今日白象
用于发布北白象的权威信息,民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