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下地质科技创新之路——省生态院“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缩影

文摘   2024-12-04 16:52   黑龙江  

在“十四五”期间,省生态院明确了以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地质科技创新思路,依托九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六大产学研基地,形成了以科研项目实施为支撑、三级领军团队和科研骨干为基础、科技创新基金为支持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目前,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绿色勘查技术应用、碳中和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筑牢根基。


综合物探方法应用

支撑地热资源精准勘查

省生态院特别注重新方法协同创新,不断推进勘查工作。院内研究团队针对我省水热型地热资源热储埋藏较深、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城市周边人为干扰多等现状问题,引进并应用了广域电磁法、微动探测、二维地震等多种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查明了五大连池市讷谟尔河北岸地热地质条件,并在齐齐哈尔昂昂溪区、齐齐哈尔南苑开发区等地新发现地热田。


聚焦寒区地热开发难题 

持续推进寒区地热能供暖应用

围绕水热型采灌工艺和中深层地热能低成本高效换热等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开展了林甸县地热集中开采期地热尾水回灌试验研究、砂岩热储回灌过程中胶体释放-迁移-沉积过程及其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研究、中深层地温能供暖换热试验、换热效率提升、储能/调峰耦合运行模式等研究工作,确定了中深层地热能与太阳能互补供暖优化运行模式,为寒区供暖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探索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利用

推动我省地热资源综合利用

成功实施了省内第一个干热岩勘查项目—《松嫩盆地中部干热岩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一期)》项目,施工了一眼省内最深(4000m)的干热岩探井,孔底测温132.5℃,建立起了松嫩盆地区域级干热岩勘查前景分区评价指标体系,为松嫩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提供了有利指导。并在此项目成果基础上,使用超长重力热管技术对4000m干热岩井开展了地热能换热性能测试研究,通过试验验证,该系统可以提供超过1MW的供暖量,实现了单井“只采热不采水”供暖技术MW级突破。


率先探索碳中和地质解决方案

为推进碳中和提供技术储备

生态院在国内首次利用地热井资料开展了“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和先导注入试验研究”工作,评价了松嫩盆地林甸地区深部砂岩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其二级构造单元均较适宜开展CO2封存。随着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技术的日趋成熟,可将深部咸水层变为封存CO2的地质储库。这些地质储库具有稳定的地质特征和封存能力,能安全地长期储存CO2,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提升水工环勘查工作质效

生态院通过开展依舒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区哈尔滨组地层磁组构分析对其成因的指示、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等一系列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地质基础信息,有效指导了生产项目实施,也提高了生态院地热资源勘查、黑土资源保护利用等技术工作质量与效率。


开展生态修复全过程研究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生态院围绕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规范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示点工程,实施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了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多资金渠道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布局、模式与市场化机制研究,并协助省自然资源厅编制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力求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全覆盖风险普查和大范围监测网建设

不断提升我省地灾综合防治水平

生态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了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标准体系,为地方政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村镇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布局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多个地市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台站建设,全面提升了全省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应用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法,在我省东部山区开展了大湾山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快速、准确地找到了三处滑坡的滑动面与滑带位置,为精准设计滑坡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数据保障。

省生态院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进展显著,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地质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为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展望未来,省生态院将继续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促进多学科协作与交叉融合,推动水工环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END




文字|张   猛
编辑|李   朕
统筹|刘力维
指导|刘   新
审核|张大志


龙江生态先锋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