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
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徐徐展开
“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袁为民的眼眶湿润了
大约10年前
“天关”卫星尚未正式立项时
面对着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获得的卫星计算机模拟X射线天图
他曾怀着同样澎湃的心情
“我的内心涌起强烈的冲动
一定要把这颗卫星研制出来
去捕捉真实的暂现天体爆发瞬间”
“天关”卫星项目自2012年开始酝酿至2017年12月正式立项
科学家走过了艰苦历程
而在立项前多年的时光里
中国科学家以前瞻性眼光
2013年1月科研团队如期提交申请书
依靠先进的科学目标、创新的技术和扎实的论证
卫星终于在2013年6月获得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背景型号的入场券
2014年至2016年
项目处于背景型号研究阶段
开展科学目标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和载荷初步设计
科学目标论证至关重要
空间卫星研发周期很长
这决定了他们不仅要证明这颗卫星在当前是先进的
更要确保它在未来多年内仍然领先
为此
袁为民组建起一个由60多位专家组成的科学工作组
还邀请几位知名学者作为顾问
同样重要的是
设计什么样的载荷仪器才能实现这些科学目标
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团队向仪器团队提出科学需求
再根据仪器团队的设计反馈评估目标是否能实现
如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如何在技术边界和经费限制的约束下
仍然确保科学研究能够达到国际一流?
2014年5月
袁为民等学者与“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
联合举办了一场国际论坛
“天关”卫星的科学前景、设计和技术进展
获得国际顶尖科学家的高度认可
卫星首次被推向国际舞台
经过两年半艰苦卓绝的努力
接下来又是一年半艰难的立项论证阶段
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大力支持
正是这些“前传”背后的基础、努力和推动
才使得项目能够在2017年12月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