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川海秀美,各族文化交汇融合,民族团结之花次第绽放。
这里,各族儿女同心同德、携手并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北海、融入北海,共享团结花结出的幸福果。
共居、共建、共乐。北海市188万各族儿女以向海经济为统领,倾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助力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新征程中,深刻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伟大命题。
文物“活”起来 海丝文化焕新生
千年古郡,海丝明珠——广西合浦,曾是舟楫往来、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扁壶,为何出现在岭南墓葬?因为当时大批中原人迁居岭南,扁壶才传到合浦。扁壶上錾刻骆越民族特有的纹饰,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北海市合浦县博物馆讲解员向群众介绍小铜扁壶的历史,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
合浦县博物馆,又名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该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日常线下讲解,透过汉墓出土文物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金串饰、湖蓝色玻璃杯、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胡人俑陶座灯、琥珀串饰……合浦县博物馆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海丝遗珍”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些文物,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汉代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者。它们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感受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荣与活力。”合浦县博物馆馆长廉世明表示,过去以文物保护为主,如今,如何让历史与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课题。
廉世明和同事们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发文创产品,与社区、中小学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教活动。通过生动描述与案例分析,展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随着“线上博物馆”正式上线,观众只需打开合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即可足不出户领略文物风采,41个全景展馆热点、362件藏品“触手可及”。同时,该馆还拍摄了“从汉墓出土文物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列视频,系统讲述汉代合浦与域外民族的“三交”史,真正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文物真正“活”起来。
距离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十余公里外,一场全景交互式露天演出正热闹开场。百余名中外演员打扮成身穿汉服的百姓、渔贩、外国商客,以近景戏剧的方式,重现汉代港口码头的繁华盛景。
来自河北的秦先生形容这场演出“很真实,很震撼”,“近距离观看,仿佛瞬间‘穿越’回2000多年前。”
“我们想打造一条集人文、古迹、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海丝文化旅游观光带。”海丝首港企宣部总经理许承荣说,“我们多次前往合浦县博物馆看出土文物,把汉代符号融入到建筑,深入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建筑有了文化自信与生命力。”
近年来,北海市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实施“北海文化建设工程”,出台《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深入挖掘汉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文脉,投入2.6亿元资金,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公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海丝首港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完善印象1876系列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86家“小而精”特色博物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共筑生态屏障 擦亮文旅品牌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内,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树影婆娑,一望无垠的滩涂与天相连,成群的鸟儿栖息于此,渔民在滩涂上赶海挖沙虫,宛如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这正是北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北海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守护北海的绿水青山、海岛海港、碧海蓝天,擦亮北海“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招牌,助力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建设。“鹭栖红树”“鲸现涠洲”成了常见的海上美景,“北海蓝”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
北海市实施的咸田港退港还滩自然岸线恢复工程,根本性解决银滩岸线污染、内港“脏乱差”问题,把银滩岸线连成一片,焕发出了“天下第一滩”的生机与魅力。
同时,北海市加快美丽海岛改造,以自然文明建设促进涠洲岛“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高质量发展。涠洲岛荣获全国“和美海岛”称号,成功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4%,综合指数全区第一。
“鲸作为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处在食物链顶端,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鲸群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来到北海,证明鲸并非偶尔喜欢北海,而是已逐渐适应这里。从这个角度讲,北海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北海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志勇说。
在持续筑牢南方生态屏障的同时,北海市打响“丝路古港 潮美北海”城市品牌,推出侨港风情街、环涠洲岛、北海老街等民族特色旅游线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介绍词和导游讲解词中,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
“我们在景区改造提升过程中,在欢乐港湾区种植了56棵锦叶榄仁树,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林,56棵树代表着56个民族,厚植神州大地,根系紧密相拥。”北海银滩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还设计制作民族团结进步IP形象(石榴宝宝、南珠宝宝),创作系列体现中华文化的艺术雕塑(石榴花仙子、海的孩子、海与天之歌等),极大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银滩景区增添了不少民族文化底蕴。只要工作时间不冲突,早晨或者傍晚我都会带家人来这里走走,感受新变化。”市民李先生说,这里美景和文化的交融,甚是惬意。
走出家门就能逛海滩、赏美景、品人文,尽享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各族群众为生活在北海愈加自豪。
近年来,北海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现代特色千亿文旅产业,打造银基、海丝首港、邮轮母港、银滩疍家小镇、合浦月饼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形成北海文旅百花齐放新格局。
今年广西“三月三”“五一”“端午”等节假日旅游热度攀升,北海市接待游客302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4.2亿元,住宿业和餐饮业额增速分别排全区第一、第二。
海纳百川敞胸怀 齐心建设美好家园
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
在这里,从河池市大化县搬迁过来的300多户壮族、瑶族同胞和当地群众携手谱写了“东山再起”的团结奋斗史。原来简陋的移民安置点现已楼房林立。大棚种植、生猪养殖和龟鳖养殖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东山村实现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飞跃,各族群众在此安居乐业。
“我们一家从河池大石山区搬来北海。党和政府关怀我们,当地群众接纳我们,如今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了。”东山村村民唐玉清谈及“东山再起”,脸上充满自豪。
在北海,每年有数万“候鸟老人”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旅居康养或投资兴业,日常工作和生活已融入当地,成为“新北海人”。
为此,北海市成立了旅居者联合会,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每年近10万名旅居者共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盛事。
“这里不仅经济发展快,天蓝海碧地绿空气清的生态美更是宝贵,是我们养老的天堂!”来自吉林的“候鸟老人”孙素红,已旅居北海6年。
“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北海市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推动各民族群众流动融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逐年增长,汉、壮、瑶、苗等47个民族群众互嵌融合发展,组成幸福和谐大家庭。
“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让新北海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东街街道茶亭路社区书记庞洁说,新老北海人在北海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演一台戏,引导旅居北海的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更快适应北海、融入北海。
东街街道茶亭路社区人口的组成有“三多”:候鸟多、外来人员多和流动人口多。庞洁介绍,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努力推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合伙人”众治模式,统筹了“解忧超市”“舞彩空间”“关爱之家”“荟萃北海工作站”等公共阵地资源,引进信誉好、优惠大的生活服务企业、个体工商户进驻,打造共享型、开放式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服务为民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目前,北海市建立健全“候鸟驿站”“红石榴工作室”“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旅居者联合会”“民族特色村寨”等5类300多个交融平台。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