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小年匆匆就来到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每年的这一天就是北方小年
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
你了解它吗
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
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赏罚。百姓们知道后,纷纷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拜灶神,希望灶神可以多向玉帝汇报家里的好事,也希望来年平安和财运。久而久之,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就成了送灶神的日子,也被人们称为小年。
北方地区的小年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地区则在腊月二十四庆祝小年。
除了日期上的差异,南北方在小年的庆祝活动上也有所不同,北方人在小年时更注重户外的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吃水饺、祭灶、扫尘。
南方人则更注重家庭内部的团圆,比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吃汤圆、吃年糕,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多样性的体现。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五。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在过年的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闹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民间认为,小年时,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理发、洗浴,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北方小年吃饺子,是为了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而南方会吃一些美味的汤圆,象征着“甜蜜团圆,福气美满”的意思。俗话说“小年到,里外扫”。小年这天,不论南北家家户户都要在家进行大扫除迎接春节。南方叫“掸尘”,而北方,则称之为“扫房”。虽然叫法不同,但都寓意破旧立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迎接未来的美好期盼。
小年是春节的序章
也再次提前祝福大家
如蛇般睿智敏捷
学业顺利 事业高升
●夏VS冬,点击解锁SCIT冬夏拼接风!
●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大寒 | 大寒望春归,祈盼春光暖
●一周一学|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夜读 | 内核稳定,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出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
文案:左家铭 尤欣颖
图片:张君伟 钟雪丽
编辑:钟怡佳 赵 盼
初审:高渝林
终审:雷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