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水资源 保护好河山”
学术交流座谈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国治水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4年5月26日,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联合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和建筑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开展“统筹水资源 保护好河山”学术交流座谈会。
座谈会在43教C501会议室举行,各位参会同志从专业实践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利专业相结合,进行发言分享与交流讨论。
01
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书记吴茂洲,同时也作为雁行实践天津支队的负责人,分享了本次来到天津开展实践活动的中心思想——“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作为清华大学水利系的硕博团队,队伍始终坚持红色党建引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基层专业实践、“硕博联动”,充分发挥专业所学运用于生态文明实践中,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活动。他表示加强湖泊、河流的水生态保护、回归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应当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去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认识自然是我们与自然相处的第一步,利用自然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都是保护自然的重要举措。例如,通过恢复湿地、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提高水质、减少洪涝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践行生态文明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通过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02
关注水环境保护
助力可持续发展
张淞淋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随着气候形势变化日趋严峻,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规模及频率也在增长,根据中国应急管理部2021年发布的《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暴雨及其导致的洪涝灾害是增加频率最快、产生次生灾害最多的自然灾害。2020年全球发生洪水灾害的频次与近30年均值相比增加了43%,与近10年均值相比增加了33%。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而极端降雨实践因其突发性和局地性,是洪涝灾害产生最直接的驱动力,及时、准确、大范围的降水临近预报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等的迫切需要,开展短临降雨预报对洪涝灾害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径流模拟使用流域内水文站点观测降雨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水文模型的降雨输入。我国幅员辽阔,雨量站的分布密度较低,难以捕捉详细的时空分布信息,不利于对降雨预报和洪水机理研究。为了解决传统雨量站密度不足、维护困难的问题,现阶段研究广泛采用气象雷达对极端降雨监控、预报。采用光流法或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对气象雷达捕捉的雷达回波进行外推进而达到预报的目的。采用动态Z-R关系可以将回波图像所包含的时空分布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定量估计为降雨强度,实现基于雷达图像预报降雨的效果。
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其中极端降雨作为最直接且影响深远的表征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大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为极端降雨事件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燃料”。众多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多个地区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雨季降水总量的增加上,也反映在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增强,即“干者愈干,湿者愈湿”的现象更为明显。
面对极端降雨及其引发洪水灾害的增长态势,加强科学研究、提升预警系统的精确度与及时性、实施适应性管理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韧性,以及国际合作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田端鹏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利用水能发电的新型电站,具有较高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根据能源需求,调节水能的储存和释放,灵活调节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抽水蓄能电站也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例如,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利用夜间的低谷电力,抽水将水储存到高处,然后在白天的高峰时段释放水能发电,实现电力的供需平衡,降低电力系统的负荷峰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抽水蓄能电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郭悦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影响。建立健全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于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可以及时监测洪水的形成和演变趋势,提前采取防洪措施,减少洪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通过监测河流水位和降雨量,可以提前预警洪水的发生,及时疏散险情地区的居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次,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
当下的洪水研究融合了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极大提升了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实时洪水监测、高精度预报模型及对未来洪水风险的科学评估,为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利用这些工具深入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洪水模式变化,不仅增强了社会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应对准备,也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
贾媛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水环境持续向好,总体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但黄河流域水污染呈现复合型和结构型特点,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以及水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流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也将长期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流域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彭泓浩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格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例如,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水位,保护周围的农田和城市免受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例如,修建水库和引水渠可能导致河流断流,湿地消失,影响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耿健凯
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
环境改变对水文有着重大影响,可能导致水资源的减少、水质的恶化、洪涝灾害的增加等问题。首先,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非常显著。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进而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其次,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水文产生重大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可能导致径流量的增加和水质的恶化。因此,环境改变对水文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水利领域的核心议题。研究侧重于水质监测技术与污染源解析,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自动化监测站网以及高级水文模型,不仅实时监测水质参数,还深入追踪来自工业排放、农业用药、城市生活等多方面的污染源,评估其对水体的即时与长期影响。这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理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其次,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影响评估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设计与实施水利工程时,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求最小化干扰,如构建生态堤岸、恢复湿地功能、设立生物通道等措施,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预测工程项目的潜在生态后果,并规划必要的缓解与补偿措施,确保水利发展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共同推进绿色、可持续的水治理新模式。
03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和路线,促进支部同志切实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感,通过会上交流学习,增进了与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博22第二党支部的了解,拓宽了支部同学们的视野,引导广大党员同志提升文明用水理念,积极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统筹水资源
保护好河山
图文来源|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十一班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