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砺练铸忠诚,八一军辉在胸中。
解甲退役军魂在,紧随统帅踏前程。
杨洪发,用军人的精神、军人的风骨、军人的意志,书写出奉献社会的最美“夕阳红”。
当兵时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回地方冲锋带头成为骨干,获评局级纪检干部。退休后,曾当过社区“小巷总理”,获得“优秀居委会主任”奖章,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作为银河文化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更是收获荣誉无数。
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党旗的誓言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天津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天津市‘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示范点”……
这不仅是一个个来之不易的珍贵荣誉,更是杨洪发作为党委书记,带领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见证。
2014年4月22日是杨洪发永远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河西区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成立,联合会党总支同时组建,作为联合会会长,党总支书记,杨洪发开始带领这支队伍探索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党员服务群众的联合共建的一条新路。
此次党总支的组建,开全国之先河,实现了广场公园建立党组织的零突破;一年不到,该党建模式得到原中组部赵乐际部长的充分肯定,并开始向全国推广;同年,该组织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杨洪发作为代表出席全国表彰大会,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党组织建立伊始,杨洪发便对党员提出了“亮明身份,认领岗位,签订承诺”的要求,180名党员亮出身份,认领了环保护绿、舆情信息、文明督导、健康服务等义务奉献岗,并签订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大家在活动中互帮互助、积极奉献,在文化中心广场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
在杨洪发的带领下,社团联合会创造了“三聚三促”工作法,即:聚党心促党员作用发挥,聚人气促地区和谐稳定,聚资源促文化发展繁荣,“三聚三促”成为社团不变的主题,把社团党组织建设得如同磁石,将党员和群众紧紧吸附在党的周围。有了“三聚三促”,社团不仅引领广场群众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更凝聚起社团队员力量,发挥出社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红色氧吧”。
不仅如此,社团联合会还开展了争当“五大员”活动,团员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环境卫生管理员、先进文化引领员、遵纪守法示范员、社会稳定维护员,建立起广场值班巡逻制度,做好文化引领、秩序维护、环保监督等工作,有效地发挥了社会矛盾“稀释剂”、维护稳定“减压阀”的作用。为了一起小矛盾小误会小纠纷,杨洪发常常亲自挂帅,予以调解,遇到不易处理的问题,杨洪发不辞辛苦,不怕麻烦,深入社团队员家中做思想工作,解难题化矛盾,现已化解矛盾纠纷达50余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红色的种子,一个支部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如今的银河文化社团已组建36支团队,建立了23个基层党支部,拥有了数百名党员。杨洪发的头衔也从曾经的党总支变身为党委书记,责任更重,考验更多,但他以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政治觉悟和基本素质,让“红色氧吧”的那片红色染向更广袤的津沽大地。
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和“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专题教育中,杨洪发带头学习,带头讲课,创新党课内容,开设剪纸党课、音乐党课、绘画党课等。他创编了“两学一做”“三字经”和《英雄谱》剪纸艺术党课,创新出“三忆三比”的教育形式,让大家“听得进、记得牢、易于做”。生动活泼的党课从社团走向区党校,走向社区,杨洪发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宣讲师之一。
才艺的背后,是他对公益的执着
剪纸、作词、谱曲、唱歌、跳舞、写诗……
杨洪发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过这些才艺不仅是他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他在做公益做慈善时为他人送去的一道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作为中国剪纸协会创作员和天津剪纸协会会员,杨洪发被聘为街市民学校剪纸班老师,一干就是14年,为社区培养了百余名剪纸艺术骨干。同时,还被聘为卓群中学社团剪纸指导老师,为传承创新民间民俗文化做贡献。
讲课虽然是无偿的,但杨洪发总是费尽心血,一丝不苟,还常常自费为学员买刀剪、纸张、制作工具,编写材料。他的教材经中央承认教育部门批准印发,特色课程《剪纸花雨飘香》在全国获奖。他组建的“花雨剪纸社”,其作品连续获得天津市挂甲寺杯民间民俗艺术擂台赛一等奖、天津市民间民俗作品作品大赛金奖。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最佳指导老师。他的许多作品被《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等多家媒体刊载,大幅剪纸作品“红心向党”被中共“一大”会址展馆收藏。
除了义务当剪纸老师,杨洪发作为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会长和社团的一份子,常常跟着社团队员们一起进养老院慰问老人,进工地看望城市建设者,去儿童村探望孤儿。
在社团联合会“五进五送”活动中,养老院是让杨洪发最为牵挂的所在。“当兵时,我们曾经送电影到边远地区的哨卡,那里的士兵能将一部电影能连看两遍。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送温暖的真正意义。”杨洪发觉得,遇上逢年过节便送趟水果点心,这种“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的慰问不叫送温暖,送温暖就得送真心。
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先后与五福养老院、鹤童养老院签下协议,不仅有社团队员组成的“红色氧吧”慰问小分队定期去养老院给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还在养老院组织起了剪纸、书画、京剧等兴趣小组,一直保持常来常往的联系。
听说养老院有两位老兵,上了年纪,精神状态不太好,杨洪发特意带上团员中的几个退伍老兵,在两位老前辈的床榻前,一句句真切的“老营长”,一个个庄重的敬礼,一首首激昂的军歌,让本已失去记忆的老兵又想起了当年的红色岁月,激动万分,跟他们一起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杨洪发看来,慰问老兵,不单是让老兵们感到了温暖,还让自己受到了感染,让他更加意识到到自己有责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地铁6号线在银河广场附近施工期间,工地成为银河联合会的活动基地,联合会不仅定期为工人送去演出和欢乐,还在炎炎夏日为他们送去防暑降温物品,让城市建设者们感受到来自第二故乡人民的感激之情。
称呼的背后,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感动社区人物”“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文化带头人”“职工艺术家”……
这不仅是身边同仁、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对杨洪发的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更是对他崇高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生动诠释。
“我是雷锋同时代的人,我们都属沈阳军区,我还有幸见过雷锋一面,他的事迹感染我这一生,我一定要把老班长老战友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杨洪发对自我的道德严格要求的源泉。
2017年,杨洪发的家庭被评为市文明家庭,在此之前,杨洪发的家庭已屡次被评为市科学文明家庭、市廉洁文明家庭。这个文明家庭的法宝是“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优良家风。
因为有一身文艺特长,杨洪发总是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美化楼栋、文艺演出、讲座宣讲……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中,总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他主动指导居民唱歌、跳舞,帮忙排演节目,还自掏腰包买红绸、做道具、买音箱。居民们感动地说:“老杨为了社区,真是出力又出钱。”
因为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听说年迈的邻居出门不便,杨洪发就专程上门为邻居理发;听说战友的爱人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杨洪发也是大老远地一个月跑两趟,上门为他爱人理发。
受杨洪发的影响,杨洪发的老伴虽然也上了年纪,但仍坚持义务担任楼长,帮忙收水电费,处理楼门的各种琐碎事务。
而在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的工作中,杨洪发也常常忘记了自己年龄、身体上的困难只顾埋头工作,与大家共商良策,改进措施,抓支部建设新招数,撂出目标方向,跟大家一起制定实施方案,为大家一起编排节目,亲手为团队制作服装道具,与大家同台演出。
有一年除夕,杨洪发带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赶往五福养老院,特意陪那里的老人过春节;有一次下乡送文化到宁河慰问演出,一演演到大半夜,那是十月底,冒着严寒,杨洪发赶回家是已经是次日凌晨一点……这样的故事,在杨洪发身上不甚枚举。
越秀路街道有个针对智障人士的“阳光家园”,杨洪发教他们剪纸,教他们朗诵诗歌,带他们去科技宫探索科技的奥秘,带他们去户外植树体验劳动的乐趣……长期坚持下来,这里的不少智障人士竟然会剪纸了,会朗诵了,要知道这一点点看似容易的成长,都来自杨洪发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军营永远是杨洪发最想回的娘家,军人永远是杨洪发内心最亲的亲人。
在杨洪发的带领下,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用文艺促进军民融合,各团队争相开展进军营活动。在天津警备区、天津各部队等,都曾留下社团队员们的歌声、笑声。一年年过去,眼见着军营里的小兵当了班长,老兵即将退役,杨洪发和他的社团队员们始终陪伴在这些军人身边,一次次为他们送去亲人一般的温暖和问候。
“我的心中有三面旗,国旗党旗和军旗!”杨洪发说,自己要做到 “老兵心不老,解甲志更高,军地均栋梁,军旗胸中飘。”
今天的他,正以全新的姿态,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续写奉献社会的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