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
教育孩子,家长们深知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在文章中也反复强调。但到了实际操作时,却不得要领,不知道该如何做起,或是孩子难以坚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掌握下面这5个关键点,孩子大部分的习惯养成都有迹可循。
父母对好习惯足够重视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孩子90%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习惯养成初期离不开父母的提醒、监督和引导。
如果父母自身不够重视,光指望孩子自觉,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哪个方面的习惯比较关注,就会有意识地在那个方面下功夫,孩子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好习惯就得以建立。
这个道理很明显。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也比较忙碌,顾不上孩子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平时不爱卫生、不会整理、不看书,家长也不当回事,孩子就很难养成好习惯。
而一些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从小就抓孩子的各种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求孩子一定要洗手;给孩子买各种优质绘本、书籍,并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孩子的各项习惯就会培养得比较好。
因此,想要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家长首先要足够重视,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不只是随口说说。思想上足够重视,才会采取行动,想办法引导孩子。
孩子接收到父母传递的信号,也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努力做得更好。
0-10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希望孩子养成什么习惯,最好在这个时间段内及早培养。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光说要培养习惯,这是一个抽象、笼统的字眼。家长需要把习惯变成具体、清晰、可执行的事项内容,便于孩子了解和行动。
比如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饭前便后要洗手;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每晚10点前必须上床睡觉;每周整理一次自己的房间。
运动的习惯:每天晚饭后,到楼下运动一小时,可以跳绳、打篮球或跑步;
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先写作业再玩;写作业前,先复习一遍当日学过的内容,写完后,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平时考试、测试中的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
这些要求,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实际情况来调整,比如运动习惯中,运动的时间可以是早晨、傍晚,项目可以是孩子喜欢的运动。
这些具体的事项和要求,家长可以列在一张表格中,贴在家里显眼的位置,便于孩子参照和遵守。
第一,在提出要求时,家长需要跟孩子讲清楚这样做的好处和重要性,加深思想上的认识。
比如,早睡早起,保证人一天的精神和活力,否则就爱犯困、打瞌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健康,容易生病;
用完物品放回原处,这样下次需要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否则可能找很久都找不到,耽误事情。
一位妈妈在培养孩子早晚刷牙的习惯时就吸取了这个教训。
刚开始费了好大劲,反复说教,孩子还是不以为然,经常不愿意刷牙,后来她找来蛀牙的图片、拔牙的视频,让孩子看到了不好好刷牙会导致的结果。
孩子认识到了刷牙的重要性,从此不用父母过多提醒,就会自觉认真刷牙了。
第二,在给孩子提要求和目标时,家长切记不能定得过高,一开始可以简单点,循序渐进。
如果目标定得过高,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从而削弱了行动的动力,这是很多习惯还没开始就失败了的原因。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现身说法,他觉得自己应该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可是一想到要做那么多俯卧撑还要跑那么久的步,心就很累。
于是,他忽然想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做法:1天只做1个俯卧撑。
斯蒂芬刚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嗤之以鼻,没想到,这1天1个俯卧撑从此改变了他的身材。
他做了1个俯卧撑,完成了目标,然后又做了14个,超额完成目标。然后他又设定了一个新目标:只做1个引体向上······伴随无数个小目标,他终于每天都开始运动了。
从微小的目标开始,降低心理压力,激发孩子迈出主动的第一步,完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会引领着孩子持续行动。
适当给孩子积极的反馈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中间有懈怠、放松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这个时候,适时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孩子某种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表现较好的时候,给予一些反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自发地想要做得更好。
反馈可以说是语言上的鼓励、认可,也可以是适时的奖励。
很多父母利用积分法,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正是奖励机制发挥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制作一张积分表,列上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不同的事项对应不同积分。
比如:早晚刷牙、早睡早起积1分;每周整理房间、每晚阅读、按时完成作业积2分等等。
当积分达到设定的目标时,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小愿望。
这里也要注意奖励的适当性。过量、不当的奖励,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一般来说,不要用奖励来引诱孩子做事,而是孩子表现得好,之后再给他奖励。
最好的奖励来自于大脑产生的愉悦感受,被认可、成就感和掌控感。
比如坚持运动,孩子一分钟跳绳跳得更多了,跑步更快了,身体感觉更轻盈了;
坚持阅读,作文越写越好被老师表扬了,可以给同学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
这种精神上的正向反馈,会促进孩子长久地坚持下去,构成一种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内在驱动力。
提供有利于行动的环境
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效应”的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有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会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这件事上,也具有启发意义。
想要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应该尽量维持一个有利于习惯形成的稳定环境,减少孩子行动的障碍。
比如想让孩子早点睡,但是晚上家里的环境却很嘈杂:电视开着、家里人开心聊天,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孩子走向房间睡觉的阻碍。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到了规定的睡觉时间,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庭氛围,关掉电视,家里人放低声音。
想让孩子养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但是家里却很凌乱,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也想随意乱放乱扔,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正确的做法是,注意家庭环境的整洁,物品摆放有条理。
想要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就为孩子创设一个专门的阅读角:书架上摆放各类书籍,想看的书,随手就能拿到;一套合适的桌椅、亮度刚好的台灯。
孩子一到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促进行动的开启。
父母的榜样引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天生善于观察和模仿,他们可能不会乖乖听父母的说教、批评,却一定会模仿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一位爸爸曾说,他以前每天下班后衣服往沙发上一扔,鞋子随便放,结果孩子也有样学样。
意识到问题后,他赶紧纠正自己,并提醒孩子,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很快就消失了。
安徽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时说道:
在孩子习惯养成上,如果父母懂得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更为稳定、牢固的。
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父母也应当同样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和孩子共同进步、成长,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 更多免费学习资源 ▼ 人教版小学英语课文MP3/考点/试卷 【基础】26个字母然拼读系列 【57集】世界儿童童话英语故事(英文版) 【第1-3季】小猪佩奇(英文版)
【108集】《西游记》英语动画版 【28集】《伊索寓言》视频 英文版
【108集】英语绘本阅读(音频) 【199期】美国家庭实用英语口语(带音频)
【67集】中国经典成语故事英文版(带音频) 【53集】《猫和老鼠》英文版 动画视频 【34集】BBC科普纪录片 【139集】英语口语 每日晨读
【100集】纪录片《故宫100》 【225期】李玫瑾教育作品 【34集】看动画学英语 【全集】BBC自然拼读视频 音标|国际音标教学分解学习视频 国际音标 | BBC专业音标发音教学 【150篇】小学英语作文范文. 小学英语语法专题详解 【237天】人教版小学英语每日练习,巩固知识,提高成绩
【每日口语】小学英语口语练习 每天一句 日积月累(音频+文字版)
【全集】北师大《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 附音频(3-12岁) 【牛津阅读树】系列视频 神奇之钥第1季&第2季
- END -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