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 “ 摄影微帮 ” → 点击右上角 “...” → 点选 “设为星标 ★ ” 摄影微帮加上星标,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文章末尾有福利领取哦!
1.深度知觉:
在照片和现实世界里,我们都会使用很多线索以弄清事物与其他物体的关联所在。比如相对大小:事物在近处时显得比在远处时更大。
比如交叠:如果某一物体与另一物体交叠并遮挡了对方的部分,前者肯定距离近。比如相交平行线: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铁路的铁轨看起来在远处汇聚成一点。
比如光影:要区分球体和平面的圆形,只能以侧光展示出的球体的三维形式来进行判断。比如大气透视:远处的物体显得蓝一些、朦胧一些,不如近一些的物体清晰。所有以上深度的线索在现实世界和照片里都有效,但另有两个重要的线索例外:双眼视觉和运动视差。
双眼视觉是指我们都有两只眼睛,各自从略微不同的角度观看邻近的物体。我们的视觉系统将这两幅图像融合并产生深度的知觉。运动视差则是指在我们的头部移动时两件物体的相对位置。
例如,在我们移动并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场景时, 原本交叠的两个物体也许就不再交叠。
两眼视觉和运动视差的缺失都能立即告诉我们摄影照片是平面的。如果要创造有深度的错觉—这往往也是风光摄影的目标之一,我们就必须很努力地将其余的深度线索最大化。
在对场景有过最初的感动并决定拍下照片之后,你就必须慢下速度,有意识地去构建一幅显得带有深度的图像。不能只因为自己拍摄时看见了深度,便认为观众也能在照片中看见深度。这似乎显而易见—“照片当然是平面的!”—但当沉浸在拍摄照片的兴奋中时,这点很容易被遗忘。
2.有限的动态范围:
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一定范围的亮度,从最亮的高光到最暗的阴影,相当于f 制光圈的13~14 挡。反转片的感光范围大约为5挡。较为便宜的数码单反相机也许能够记录下6 挡。我的佳能1Ds Mark III 和5D Mark III 最大能记录9 挡。
然而,无论是喷墨打印或传统暗房制作,任何类型的照片都只能做到大约51/2 挡的范围。正如我在前言部分所讲,风光摄影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将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庞大色调范围压缩至照片能够再现的狭窄得多的色调范围。
你可以看见脚边阴影里的花朵以及日落中发光的云朵之中丰富而绚丽的细节,但你的传感器却可能做不到。假如未将传感器有限的动态范围考虑在内,你就会发现高光白茫茫一片,阴影则黑乎乎一团。
3.有限的感官输入:
照片中闻不到花香。而当你身处田野之中,不光视觉,你所有的感官都在发挥作用。你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微风拂过脸庞的丝丝凉意与清爽。跋涉数个小时抵达观景点,你甚至还能够感受到双脚的疼痛。
而你照片的观众只能够利用视觉来对场景进行吸收,这意味着视觉内容本身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传达出你在拍摄期间所感受到的情绪。
站在那儿为照片构图时,你需要有意识地屏蔽所有非视觉的感官,并问问自己:从取景器看到的画面能否创造出你希望从中体现的效果。
4.明度恒常性:
换言之,你的视觉系统会在真实场景里进行修正,在观看照片时就不会。在现实世界里你永远见不到中灰色的雪,但在照片中就很容易能看见。这给了我们一个为雪曝光的提示:选取最亮的色调,让它成为白色。即是说,对准雪最亮的部分测光,再增加两挡左右。
5. 颜色恒常性:
拍摄日出光线直射的紫色和蓝色花朵时,颜色恒常性也可能会让你措手不及。因为视野中的一切都被暖光照射,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会忽视光线的真实颜色,看见的花朵颜色就会与被相对较白的光线照射时一样。紫蓝色的耧斗花可能产生强烈的品红色偏,你都会怀疑自己是否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
6.杂乱事物:
7.对焦:
在扫描一个场景时,我们的眼睛对焦和重新对焦的速度非常迅速,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因此,我们所见的所有事物都顺理成章地显得清晰。(好吧,像我这种戴着渐进镜片眼镜的中年摄影师或许要抗议这一说法,不过总体而言这话没错。)但是,随意抓拍的照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足够的景深来创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觉。我们的眼睛明显不能够将照片的模糊区域校正至清晰。
显然,要创作引人入胜的风光摄影,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正如我们都经历过的一样,要捕捉眼前所见相当简单—只需将相机举至眼前并按下快门。但要捕捉现场感受就困难得多。
而最困难的就是将自己的感受捕捉下来的同时,能让照片的观众清楚而强烈地体会到你在拍摄时的情绪。这正是摄影升华为艺术的时刻。
优秀摄影师推荐关注↓↓↓
图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摄影资料领取
“私房摄影教程”领取! |
“风光摄影后期软件”领取! | “ACR16.0”领取! |
“PS2025正式版”领取! | “ACR17.0”领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