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平面照片中营造立体深度感?说说风光摄影中的那些“门道”!

体娱   2025-02-01 16:18   广东  

点击上方公众号 “ 摄影微帮 ”  →  点击右上角 “...”  →  点选 “设为星标  ” 摄影微帮加上星标,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文章末尾有福利领取哦!

1.深度知觉:

在照片和现实世界里,我们都会使用很多线索以弄清事物与其他物体的关联所在。比如相对大小:事物在近处时显得比在远处时更大。

比如交叠:如果某一物体与另一物体交叠并遮挡了对方的部分,前者肯定距离近。比如相交平行线: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铁路的铁轨看起来在远处汇聚成一点。


比如光影:要区分球体和平面的圆形,只能以侧光展示出的球体的三维形式来进行判断。比如大气透视:远处的物体显得蓝一些、朦胧一些,不如近一些的物体清晰。所有以上深度的线索在现实世界和照片里都有效,但另有两个重要的线索例外:双眼视觉和运动视差。


双眼视觉是指我们都有两只眼睛,各自从略微不同的角度观看邻近的物体。我们的视觉系统将这两幅图像融合并产生深度的知觉。运动视差则是指在我们的头部移动时两件物体的相对位置。

例如,在我们移动并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场景时, 原本交叠的两个物体也许就不再交叠。


两眼视觉和运动视差的缺失都能立即告诉我们摄影照片是平面的。如果要创造有深度的错觉—这往往也是风光摄影的目标之一,我们就必须很努力地将其余的深度线索最大化。


在对场景有过最初的感动并决定拍下照片之后,你就必须慢下速度,有意识地去构建一幅显得带有深度的图像。不能只因为自己拍摄时看见了深度,便认为观众也能在照片中看见深度。这似乎显而易见—“照片当然是平面的!”—但当沉浸在拍摄照片的兴奋中时,这点很容易被遗忘。



2.有限的动态范围:

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一定范围的亮度,从最亮的高光到最暗的阴影,相当于f 制光圈的13~14 挡。反转片的感光范围大约为5挡。较为便宜的数码单反相机也许能够记录下6 挡。我的佳能1Ds Mark III 和5D Mark III 最大能记录9 挡。


然而,无论是喷墨打印或传统暗房制作,任何类型的照片都只能做到大约51/2 挡的范围。正如我在前言部分所讲,风光摄影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将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庞大色调范围压缩至照片能够再现的狭窄得多的色调范围。


你可以看见脚边阴影里的花朵以及日落中发光的云朵之中丰富而绚丽的细节,但你的传感器却可能做不到。假如未将传感器有限的动态范围考虑在内,你就会发现高光白茫茫一片,阴影则黑乎乎一团。



3.有限的感官输入:

照片中闻不到花香。而当你身处田野之中,不光视觉,你所有的感官都在发挥作用。你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微风拂过脸庞的丝丝凉意与清爽。跋涉数个小时抵达观景点,你甚至还能够感受到双脚的疼痛。

而你照片的观众只能够利用视觉来对场景进行吸收,这意味着视觉内容本身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传达出你在拍摄期间所感受到的情绪。


站在那儿为照片构图时,你需要有意识地屏蔽所有非视觉的感官,并问问自己:从取景器看到的画面能否创造出你希望从中体现的效果。



4.明度恒常性:

我们的眼睛有个属性叫作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指的是只要场景明度值的比例保持稳定,无论环境照明程度如何,大脑都能将物体视为同样明度的能力。
例如,无论环境光的明度如何,你的眼睛都会将雪视作明亮的白色或与白色相当邻近的颜色。显然相机拥有测光表,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照明程度改变曝光量,多数时候这些测光表都能有很好的发挥。
但在拍摄雪景时,如果没有摄影师有意而为的输入,相机往往会犯错误。测光表的测量设计是场景光线的18%,然后再“适当地”为场景曝光,对于相机, 这就是中等明度的中间色调,或者用黑白摄影的术语来说就是中灰度。
然而, 新雪可以反射落在它上面的90% 的光线。如果在拍摄雪景时信赖相机的内置测光表,就会得到灰色的、中间色调的雪。因为雪一般比岩石要亮2 挡左右, 所以场景里的所有东西,比如岩石、树木、朋友的脸庞,都会发生2 挡左右的曝光不足。
对于光线落在雪上面的不同明度,眼睛在观看现实场景时很容易进行补偿,但在观看严重曝光不足的雪景照片时就不会做出同样的修正,因为眼睛会根据观看照片时所处房间的平均照明来进行校准。要想使照片中的雪在眼睛里看起来是白而不是灰,照片反射的光线必须是悬挂照片的那面中间色调墙面的四倍左右。

▶点这里欣赏精选摄影作品和明星美图壁纸···   

换言之,你的视觉系统会在真实场景里进行修正,在观看照片时就不会。在现实世界里你永远见不到中灰色的雪,但在照片中就很容易能看见。这给了我们一个为雪曝光的提示:选取最亮的色调,让它成为白色。即是说,对准雪最亮的部分测光,再增加两挡左右。


5. 颜色恒常性:

我们的眼睛看见颜色的方式与相机不一样。传感器和眼睛的感光范围都在波长400~700 纳米。传感器看见颜色的方式直截了当:700 纳米的光线会被记录为红色,400 纳米的光线为紫色。其他波长的光则被记录为两者之间的颜色。我们的视觉系统看见颜色的方式并非如此。如果是同样的方式,每当照明的颜色有所转变,物体的颜色也会显得有转变,从泛黄的钨丝灯光变为泛绿的荧光灯光、红色的日出光线、白色的正午日光。
实际上,我们的视觉系统用两种方式构建颜色:其一,对来自场景不同部分的光线的波长进行比较;其二,将我们的所见与意识中所了解的原本颜色的数据库进行比较。不管实际的场景照明光线为何种颜色,我们都倾向于接受其整体颜色为白色,因此无论是何种照明颜色,白纸在我们眼里都会是白色。这就是所谓的颜色恒常性。
在晴朗的日子拍摄处于阴暗处的主体时,要提防颜色恒常性。这些阴影的光线来自蓝天,在图像中可能会被处理为很深的蓝色。晴天拍摄阴暗处鲜黄色的花朵或亮黄色的白杨叶,会得到别扭的绿黄色。
视野内的物体被蓝光照射时,眼睛会将现实世界的物体进行颜色校正,但不会对照片中的那个物体进行颜色校正,因为它们已经根据观看照片所处房间内的环境照明做出了校准。如果是拍摄特写照,当然可以将相机的白平衡设置调整为“阴影”或“阴天”。但如果是拍摄大片的风景,主体的背景被日出或日落的暖光照亮而前景处于阴影之中,改变白平衡可能会使场景内阳光照耀的部分产生奇怪的色偏。


拍摄日出光线直射的紫色和蓝色花朵时,颜色恒常性也可能会让你措手不及。因为视野中的一切都被暖光照射,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会忽视光线的真实颜色,看见的花朵颜色就会与被相对较白的光线照射时一样。紫蓝色的耧斗花可能产生强烈的品红色偏,你都会怀疑自己是否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


6.杂乱事物:

我们以为自己观看世界时,是一次性全部吸收下来的。
实际上,我们的边缘视觉拥有庞大的视野:从左至右大约为180°,由上至下则大约是130°。但这并不是我们实际观察世界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只在极为有限的视场角里看到清晰的画面,因为光感受器足够细小、密集,因而能清晰看见事物的视网膜区域非常小。
该区域称为中心凹。中心凹视觉的视场角只有1°或2°。这大概等同于一个1000~2000mm 的远摄镜头。观看世界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会凝视某一兴趣点大约300 毫秒的时间,然后便调到下一个兴趣点。
眼球的运动非常迅速—可能为25~45 毫秒—而在运动期间并没有真正观察到什么东西。我们的眼睛实际是在不停地跳动,在感兴趣的区域短暂停留,其他则统统跳过。
相机则没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假如说你正站在一片开满野花的田野边上,一座壮观的山脉沐浴在落日的光辉中高耸入云。除非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做出相反的行为,否则眼睛就会从一朵花跳到另一朵花,忽略中间所有的绿色,然后一直跳到山顶之上。
你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脚边其实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朵小花,而照片中间三分之一的区域都是那乏味的灰色山坡。在看着同一场景的照片时,你的视觉系统并不会进行类似的整理。观看照片时我们依然会利用眼球运动扫视,但效果并不一样。
其中也许有个生理原因:在观看现实世界时,从脚边的花朵到高耸的山脉,我们的眼睛需要经过一个相当大的弧度。而在从普通的距离观看普通的照片时,我们的眼睛需要经过的弧度就要小得多,这让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个细节。
另外也可能是文化原因。观看照片时,照片一般都会被装入画框挂在墙上,这种展示方式暗示着这是值得端详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观看时就会更加认真。撇开这些原因不讲,我们的视觉系统的确是跳过了现实世界中的杂乱事物,但在照片中就不会。


7.对焦:

在扫描一个场景时,我们的眼睛对焦和重新对焦的速度非常迅速,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因此,我们所见的所有事物都顺理成章地显得清晰。(好吧,像我这种戴着渐进镜片眼镜的中年摄影师或许要抗议这一说法,不过总体而言这话没错。)但是,随意抓拍的照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足够的景深来创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觉。我们的眼睛明显不能够将照片的模糊区域校正至清晰。



显然,要创作引人入胜的风光摄影,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正如我们都经历过的一样,要捕捉眼前所见相当简单—只需将相机举至眼前并按下快门。但要捕捉现场感受就困难得多。


而最困难的就是将自己的感受捕捉下来的同时,能让照片的观众清楚而强烈地体会到你在拍摄时的情绪。这正是摄影升华为艺术的时刻。

秀摄影师推荐关注↓↓↓

图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摄影资料领取

“PS2024”领取!
“PS2023”领取!
“降噪滤镜”领取!
“光束大师”领取!
 “一键换天空”插件领取!
“私房摄影教程”领取!

“风光摄影后期软件”领取!
“ACR16.0”领取!

“PS2025正式版”领取!
“ACR17.0”领取!


摄影微帮
摄影微帮是一个为广大摄影发烧友提供交流学习的摄影公众平台,它每天为大家提供摄影知识,摄影技巧 ,作品赏析,摄影故事,分享摄影文化精髓!让你飞速成为朋友圈和各摄影平台的摄影达人,从而,走向成为大师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