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教育兴则社会兴,教育强则社会强。近年来,绵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时刻谨记“中国科技城,成渝副中心”的责任使命,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为全面展示我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和成就,我们将持续推出“绵阳以改革之笔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画卷·各县市区、园区教育改革成效”专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游仙区教育的成绩↓↓↓
倾力投入,不断扩充优质学位供给
游仙区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努力推动教育布局从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不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力度。
不断优化义务教育配置。三年来,争取到中央、省优化义务教育专项资金1.4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0.54亿元新建游仙二中,改(扩)建五里路小学、小枧小学、新桥中学、朝阳学校等4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智慧黑板”518套、教学电脑2000余台、理化生实验仪器和音体美等学科教学设备12000余件。游仙区三年内先后两次获四川省“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专项奖励2000万元(每年1000万元)。
持续擦亮富乐教育品牌。游仙区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精塑优质教育品牌。富乐中学金字招牌历久弥新,积极探索“赛训研”融合创新举措,致力于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未来人才。游仙二中与绵阳中学英才学校联合办学,引进管理团队和教育团队,两校实现在课堂设置、教研内容等方面“五大统一”,辐射融合,协同发展。
强师优教,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教必先强师。游仙区坚持落实“双优”工程、“双优”计划,通过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游仙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区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入推进“4+2”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城辅乡、城乡联合教研等方式,开展课改交流152场次,跟岗学习2000余人次,优秀课例展示300余人次。辐射全区41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覆盖率达100%。
有力探索新课改模式。开展“富乐优师”培育项目17期,特聘江苏南通课改专家符永平及团队,打造构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高效课堂。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工作室成员先后赴重庆江北、江苏南通对标学习5次。8所学校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北碚区、江北区结对,各类学校教育协同合作项目相继签约并实施。
着力探索人才队伍培养。先后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李镇西、刘希娅、成尚荣等到游仙授课讲学,举办“富乐教育大学堂”8期,教育培训4000余人次。目前,全区有四川省特级教师12名,正高级教师12名,占比居全市前列;有省、市级名校长、名师等工作室7个,引领带动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成长。
多元协同,打造融合发展育人格局
游仙区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体育、艺术事业亮点纷呈。推动《游仙区全域运动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以体育强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连续两年承办全国速度轮滑公开赛、四川省青少年速度轮滑及轮滑冰球锦标赛。2022年,在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游仙区运动员在轮滑、举重、田径、游泳等比赛项目中,取得4金4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游仙学子宋佳蕊在第三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夺得冠军。2024年,游仙学子在四川省各类青少年锦标赛上夺得12金9银13铜。富乐实验小学2名乒乓球运动员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游仙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教师合唱团、书画社、朗诵社三大艺术社团,助推艺术教师专业成长。全区现有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4所、优秀学生艺术团18个,小枧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四川省最美校园”。游仙师生三年两次登上央视舞台,深得社会好评。
科技、劳动教育百花齐放。2023年以来,先后邀请杜祥琬院士、范国滨院士等专家学者开展“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5场,参与师生达3000余人次。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9场,参与师生达10000余人次。全区中小学生在各类科创大赛中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项共154人次。游仙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省级示范中职学校、示范专业,成功立项四川省中职名校四星建设单位,取得12个国家级、63个省级标志性成果,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共9个。积极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致力于做到“研”“行”并举,区内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8处,先后组织25所学校开展“城里孩子看乡村”和“乡村孩子看城市”基地体验活动。
2023年11月,范国滨院士为游仙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游仙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实训室进行汽车整车零部件展示
2024年游仙区劳动教育现场会在朝阳学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