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2019年11月19日,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深情寄语。
自1989年至今,35年风雨历程,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初衷的社会公益事业,传递了党的温暖,点亮了数以百万计青少年的梦想和未来。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时刻把青少年教育培养放在心中重要位置,始终对希望工程念兹在兹,留下一个个感人故事。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希望工程”
“冬梅很励志,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了,我很高兴。一个贫困家庭走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我离开福建,县里的同志要替我多给予关心照顾,让孩子在大学里更好地成人成才。”2002年10月,离开福建到浙江任职前,习近平特别叮嘱平潭县的同志照看林冬梅。
1994年,就读于福建省平潭县新门希望小学的林冬梅,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里贫困交不上学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希望工程对接资助了这名贫困失学儿童。
按照当时规定,受助学生小学毕业后,资助人可以不再提供资助。但连续12年,习近平一直资助林冬梅,直到大学毕业。
直到今天,林冬梅还记得,30年前的那一天,习叔叔冒雨到她家里看望,和蔼地对她说:“你好好地努力学习,不用担心学费交不起,我就是来帮助你的”“参加希望工程帮助濒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参与的同时,自身也深受教育”。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温暖了林冬梅的心,点燃了贫困学子成长成才的希望。
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习近平的关心关怀始终指引着林冬梅的成长之路。“习叔叔在我心中播下了希望、奋斗、感恩的种子,教会了我踏实成长、自立自强,教会了我关爱他人、回馈社会。”参加工作后,林冬梅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将这份关爱传递下去。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必扶智”……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习近平始终牵挂着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他深知,只有打破“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才能展翅高飞。
寒冬时节,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旁的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内,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锻炼、笑声不断。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留下满怀深情的嘱托:“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所小学,习近平曾两次通信、两次到访,有着特殊缘分。
早在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杨家岭小学获助重建。当年3月,习近平给学校校长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当年4月,习近平在福州出席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捐建仪式,指出“希望工程作为文明工程和人才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在同一蓝天下的少年儿童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今天与明天”。
在梁家河,办扫盲班;在正定,为山村小学捐款;在福建,启动实施“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在浙江,要求设立“希望工程”基金,保证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在上海,嘱咐希望工程继续努力……
一路走来,习近平身体力行,传递真情和温暖,用“希望”的光芒照亮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希望工程。
35年来,平均每天有580多名困难孩子得到希望工程资助。希望工程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朴素目标: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回信。
之江小学的前身是半山腰上的一所山区小学。山高路陡、校舍老旧,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一些孩子天不亮就得出门上学。
2004年初,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机制下,之江小学成为浙江在南充援建的160多所希望小学之一。那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为学校奠基,殷殷嘱托“要把这座学校建好,让山村里的孩子早日成才”。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今的之江小学图书室、种植园、塑胶跑道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内,一块镌刻“感恩”二字的大石头格外醒目,上面还有两排小字:“浙江省对口援建,铭记2004年5月17日”。
贫困落后地区、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肠挂肚。
“我到一些贫困地方去看,有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还在家里待着,没有上学。贫困地区教育一定要搞上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上大学的机会,再过十年八年能够成为致富能手,起码有本事挣到饭吃,不至于再过穷日子。”
2018年农历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当要离开村子的时候,两个彝族小朋友大声喊道:“习爷爷,再见。”总书记向他们挥挥手说:“小朋友,再见”,并对随行的有关负责同志说:“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家外墙上用彝语和汉语书写的标语好像为这一幕做了生动的注脚——“江河流不尽,知识学不完”。
“孩子有没有学上”“孩子书读得怎么样”“孩子在哪里上学”……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时,看到家里有孩子就悉心询问。他一遍遍强调“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教育扶贫,拓展帮扶内涵,也是希望工程的不懈追求。
安徽省金寨县,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所在地,也是“大眼睛”苏明娟的家乡。改变“大眼睛”们命运的希望工程,正是从这里“萌发”。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考察,走进贫困户陈泽申家。听说陈泽申的孙子即将高考,总书记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强调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
如今,陈泽申的孙子已大学毕业留在合肥工作。金寨县希望小学也从“蜗居”于祠堂变为拥有两个校区、数栋校舍的现代化学校。
“总书记所说的‘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让我深有感触,教育给予‘志’与‘智’在贫瘠土地生根发芽的可能和空间。”从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到践行者,“苏明娟助学基金”的发起人苏明娟见证了山区“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蝶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及希望工程的使命也从“救助”向“救助-发展”转变,从物质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让农村孩子同等享受充满生机的教育,拥抱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知识托举人生,教育点亮希望,这不仅改变了无数个“大眼睛”的命运,也承载和托起了教育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梦想。
“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走进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北梁村,群山环抱中,几座红色教学楼格外醒目。书声琅琅、欢声笑语,让这里充满朝气。
数十年前,这所学校校舍破败,学生冬天上学还得自备火盆取暖。2000年,这里重建为北梁希望小学。十多年后,新建教学楼,希望工程再次捐赠100万元。
2018年儿童节前夕,听说学校即将恢复为完全小学,孩子们在校能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给孩子们回信,鼓励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滋养着幼小的心灵,孕育着无边的梦想。要当科学家、解放军、医生……每每说到梦想,小伙伴们总是可以谈论很久。
如今,学校更名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教学楼楼顶上“托起明天的太阳”七个大字十分醒目。这也正是对希望工程的生动诠释。
爱心托举希望,希望成就未来。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希望工程共援建希望小学21141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50余万人。千千万万个孩子因希望工程的帮助,心怀感恩、努力学习,书写着更美好的明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2019年4月,冒着早春细雨,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的山路,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支教多长时间了?”“现在工资水平和县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中益乡小学操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暖人心扉的关怀,让老师们倍觉亲切。
当听到教师马影翠曾是中益乡小学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母校教书育人,总书记高兴地说:“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扎根这里的一批乡村教师,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培养这些优秀的后代。”
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希望乡村教师”项目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支教,将更丰富多样的课堂跨越群山、送入村小……
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希望工程坚持既“走出去”又“请进来”,以多种举措为学校和教师赋能,不断拓展这一以助学为宗旨的公益项目新的维度。
在希望工程助力下,越来越多乡村教师耕耘在希望的田野,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开蒙启智、筑梦未来。
2007年,上海希望工程倡议“捐建希望工程红军小学”,得到市民积极响应,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老革命方耀熊夫妇一生简朴,却拿出全部积蓄100万元奉献爱心;退休职工浦幼源卖掉了自己的一处住宅,捐出25万元援建学校……
围绕这项工作,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叮嘱“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并称赞“上海市的希望工程工作十数年如一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效明显”。
沙石虽小,汇聚夯实可成巍巍巨塔;微光虽弱,万千集聚终能璀璨闪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希望工程“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229.64亿元。数字背后,是亿万善举的汇聚,更是爱心希望的绵延。
“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让广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情深意长,指引这项播种“希望”的公益项目助力更多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追梦没有止境,护航希望的步伐就不会停止。新时代新征程,更多温暖的故事将继续书写。(新华社记者 黄玥、高蕾、徐壮)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表决通过增值税法、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等
决定任命关志鸥为自然资源部部长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2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赵乐际主持会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增值税法、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决定免去王广华的自然资源部部长职务,任命关志鸥为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签署第41、42、43、44号主席令。赵乐际委员长主持闭幕会。
常委会组成人员165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决定将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委托李鸿忠副委员长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说明。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津巴布韦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第六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会议经表决,任命苗生明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束为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任免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秘书长刘奇出席会议。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刘金国,国务委员谌贻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闭幕会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讲专题讲座,赵乐际委员长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二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四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的决定:
免去王广华的自然资源部部长职务;
任命关志鸥为自然资源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4年12月25日
03
对坦桑尼亚学者汉弗莱·莫西而言,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是“2024年最大惊喜”;在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工人们聚精会神聆听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在信函中的鼓励让年轻人看到“未来是光明的”……
2024年,从大洋彼岸的“老朋友”到热爱中国文化的“小朋友”,从文化、旅游、友好城市等主题的人文交流盛事到媒体智库等主题的论坛活动,习近平主席通过复信、贺信面向各国人民开展友好工作。全年30余次“书信外交”,架起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传递着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发展的诚意和温暖。
“明天会更美好”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鼓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受益者继续投身建设光明的未来。
2024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壮丽画卷和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你们在内的更多有为青年来实现。”鼓舞人心的寄语让参与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留学生薇姬·万盖奇和卡里乌对未来充满期待。
目前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万盖奇告诉记者,她每年假期都回肯尼亚,在当地的中国建筑企业实习,希望未来能为自己的国家设计出更智慧、更便捷的铁路和桥梁。
卡里乌两度到中国学习铁路管理,曾在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蒙内铁路工作,亲眼见证这条现代化铁路给家乡带来发展与繁荣。“随着中非务实合作加速,相信会有更多项目落地肯尼亚,我的专业技能一定会为肯中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内纳德·茨韦塔诺维奇是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老员工。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时,到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同职工面对面交流,寄语钢厂“必将重现活力”。此后,在中塞双方管理团队和钢厂工人的共同努力下,钢厂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春天,听闻习近平主席将再访塞尔维亚,30位塞籍职工代表立刻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茨韦塔诺维奇说:“我们想让习主席看看,我们已实现8年前他提出的愿景。”
回忆起工人们收到复信时的情景,茨韦塔诺维奇按捺不住激动,从椅子上起身,边比划边说:“几乎所有员工都到了。现场宣读复信时,大家聚精会神,逐字逐句聆听……”
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鼓励钢厂职工代表“为促进塞尔维亚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中塞铁杆友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另一位老员工兹拉坦·班科维奇用本厂生产的钢材,将钢厂剪影雕刻在纪念牌上,以此记录钢厂的变迁。2016年,他和工友制作的纪念牌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习近平主席。今年,班科维奇又雕刻了一枚纪念牌,剪影中是新烧结厂、高炉煤气储罐等现代化设施。“钢厂的变化日新月异,工人们的日子更加幸福,大家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班科维奇说。
“推动南南合作不断深入”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激励现代化建设的“同路人”,携手促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同球共济”精神,坚持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包容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取得新进步。
论坛嘉宾、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理姆拉登·伊万尼奇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明确传递出促进多边合作的积极信号,受到广泛欢迎。”
“在世界百年变局中逐梦现代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全球南方国家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面临的共同时代课题。”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向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
参加论坛的巴西伯南布哥州记者协会主席穆西奥·阿吉亚尔说,每次回顾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内容,自己都有新的感悟。“正如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那样,在全球南方相互尊重、共同逐梦现代化的道路上,媒体必须团结起来发出响亮的‘南方声音’,助力全球实现和平、公正发展。”
11月访问巴西前夕,习近平主席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鼓励他们继续为中巴友好事业贡献力量。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前副市长恩里克·特谢拉就是这些友好人士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习主席的复信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巴西和中国友谊薪火相传的肯定。”
特谢拉的父母都曾到访中国,对“深厚的中国文化、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印象深刻。特谢拉本人在担任坎皮纳斯市副市长期间多次访华,到访过福州、深圳等地,见证两国地方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他认为,巴西和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不仅能造福两国人民,还将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南南合作不断深入”。
8月27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习主席鼓励我们更加深入研究探索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这既是重要的启发,也是极大的鼓舞,为全球南方实现共同发展目标注入动力。”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告诉记者。
参与致信习近平主席的喀麦隆中国文化中心创始人罗德里格·塔灵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友谊与合作“新的里程碑”,“期待非洲能在全球南方声势的壮大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需要持续培育这种希望”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的温暖鼓励,让友谊和希望的种子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
“明年4月,我们将应邀带领40名阿联酋学生去中国研学。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体验中国文化。”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执行负责人法蒂玛·艾哈迈德·巴斯塔基近日高兴地告诉记者。
今年,“百校项目”示范校哈姆丹学校和亚斯学校40名中小学生代表分别用中文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立志做中阿友好的使者。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亲切温暖:“我读了你们每个人的信”“欢迎你们来中国看熊猫、登长城,长大后到中国读大学”“也欢迎更多的阿联酋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同中国的青少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
“百校项目”的老师们说,习近平主席的鼓励让师生和家长都倍感自豪,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还有更多学生踊跃加入‘百校项目’,立志未来去中国留学”。
推动民间友好事业离不开青春力量。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与未来的重视,让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深切共鸣。
今年,雷波列特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温州肯恩大学合作办学情况及成果。“习近平主席鼓励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更多桥梁,这让我深感认同。”雷波列特告诉记者,肯恩大学师生受到鼓励,更加积极地参与对华交流活动。不久前,该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术代表团在温州参加了学术会议。
“我希望美国学生能把握机会,深入体验丰富多彩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在交流中拓展视野,为促进美中友好打下基础。”雷波列特说。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鼓励两国青年“深入交流、增进友谊,相知相亲、携手同行”。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始终鼓励两国青年积极传承美中人民友谊、携手促进合作,“这非常重要”。前不久,她在纽约州的艾尔弗雷德大学向学生们讲述了传承美中人民友谊的鼓岭故事,许多学生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希望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学习计划。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困境,但鼓岭情谊的传承带给我们希望,我们需要持续培育这种希望。”穆言灵说。
鱼雁不绝,笺暖情长。2024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以友为桥、以心相交,字里行间的真诚汇聚起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为国与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民意根基,为推进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新华社记者 张代蕾 陈颖 王天聪)
04
12月23日,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陆军政治委员陈辉颁发命令状。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23日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晋衔仪式。
上午10时许,晋衔仪式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开始。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的晋升上将军衔命令。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主持晋衔仪式。
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陆军政治委员陈辉颁发命令状,表示祝贺。佩戴了上将军衔的陈辉向习近平敬礼,向参加仪式的全体同志敬礼,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晋衔仪式在嘹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中结束。
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张升民,军委机关各部门、军队驻京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晋衔仪式。(记者 梅常伟)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