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位于闽西北,这是一座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刚诞生新的移民城市,其所辖县区,大部分散布于山区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下,妈祖文化依然在这里开出灿烂的花儿,就像那不择土壤的映山红,在早春中怒放,把群山染红,让大地芳香。本栏目特选几篇文章,与读者共同来领略其中的韵味及其风采。
源远流长 沙溪流域耀圣光
随着妈祖文化在福建莆田的诞生以及不断地传播,也首先传播到了福建省三明地区沙溪流域。沙溪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武夷山脉杉岭南麓九县山,流经宁化、清流、永安、明溪、三元、梅列、沙县等县市区,在沙溪口与富屯溪汇合后,注入闽江。
历史上,沙溪两岸山高林密路险,交通极为不便,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主要依托水运,千里沙溪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要道。山区的木材、笋干、茶叶、香菇、红菇、稻米等农特产品通过沙溪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往福州、闽南、江渐、上海等地;沿海城巿的食盐、布料、火柴、医药等生活日用品和工业产品也通过沙溪水路运到山区,通过商品的流通和人员往来,外面世界的文化信息也传播到了深山老林、山乡村庄。
随之,在宋代兴起的妈祖文化也传播到了沙溪流域。当时,沙溪河水流湍激,波浪滚滾,险滩众多,在运输过程中时常发生险惰,妈祖这个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水上神灵的形象很快深入人心。人们先是在家中供奉妈祖神像,摆放妈祖神位,逢年过节,下河出行首先进行祭拜,保佑平安,后又在祠堂、风水林地、河畔、码头等地建起供乡人祭拜的小庙,妈祖"保护神"的形象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心中。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加大,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多,船埠码头也不断增多、不断加大,形成了沙溪沿岸永安贡川、三元莘口、沙县琅口等一批商埠码头,被喻为"小上海"之称。特別是商品流通发达的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妈祖文化的传播也迅速扩大,成为沙溪流域人们心目中的"女神"。
妈袓文化在沙溪流域的迅速传播,也很快辐射到了三明地域的城镇乡村,日益成为人们心中祟拜的神灵和偶像,妈祖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神话,其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国道教有密切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佛教思想,她吸取了道教、佛教文化中的精华,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的体系。妈祖信仰体现了人们对祈祷平安、扶危济困、大慈大悲、乐善好施的吁求,也在于人们期待从妈祖信仰中得到和善与心灵的满足,妈祖热爱人民,扶危济困,情操高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沙溪流域的民众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祈盼,把心目中所尊祟的妈祖塑造成慈悲、博爱、向善的女神。在沙溪流域历史上完全靠水上交通贸易时,更是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从沙溪源头至闽江口,随着商贸繁荣与发展和客商人员往来的增多,妈祖文化的传播和信仰越来越更加广泛。千百年来,在人们面对水患洪灾、瘟疫病害时,往往把祛灾去病、保佑平安的希望和乞求求助于神灵。妈祖平息水患、赐予平安吉祥的神力,正是沙溪商贾、民众所祈盼的,在沙溪流域纷纷建起了妈祖庙与天后宫,在商贸繁荣的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三明妈祖文化研究会一行来祖祠参访考察
早在元代末,三元莘口黄沙村林姓家族开基始,因林姓属莆田九牧林,与妈祖林黙同根同源,在林氏祠堂内就供奉妈祖神像。黄沙村临濒临沙溪河,古代运输主要靠水运,当地人与林氏族人出船下水都要祭拜妈祖,祈求保佑水路安全,后又在沙溪河畔建起了供民众朝拜的、规模较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黄沙天后宫,祈求妈祖灵光庇护沙溪河上航道安全,香火至今一直很旺。至今,在三明市区周边沙溪沿岸就先后兴建了三明天后宫、三明荆西天后宫、列西天后宫、三元天后宫、莘口黃阁秋烟天后宫、莘口天后娘娘庙、沙阳白云天后宫等。列西“水神”妈袓天后宫与供奉三次受到皇帝敕封的“日月盈光大帝”“陆神”谢祐的正顺庙相邻,共同护佑沙溪河畔儿女吉祥平安。
妈祖文化在三明市的传播源远流长,在三明境内,沙溪流域就己发现40多座妈祖庙。(文|中华妈祖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
贤良港天后祖祠官网
www.mzdsd.org/mazu/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