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号角。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登高壮观山川阔,改革涌动兴绿潮。林草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林草改革创新落地见效,赋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江森工适应市场需求,推进碳汇经济价值转换。图为空中俯瞰龙江森工林区。
2008年以来,我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改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一轮集体林改,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一些长期困扰集体林区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2024年,深化集体林改升温提速、全面推进。国家林草局印发深化集体林改“1+N+X”工作方案和相关工作通知,细化分解重点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28个省份出台省级深化集体林改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细化任务、创新政策、落实责任。深化集体林改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福建、江西、重庆3省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7个市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8个省开展集体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在14个省份21个县市区开展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规范高效做好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全国深化集体林改现场推进会,推广三明市的经验做法。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关键问题,国家林草局明确提出稳定林地承包关系、推进林权流转、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建立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扩大可持续经营试点、推动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等10条措施。江西省提出7个方面19项改革举措,创新政策供给。由于林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出现了林地经营权的经营主体不敢流转、不敢再投入,影响规模化经营等问题。江西抚州、彭泽等地开展集体林地承包延包试点,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云南楚雄等地积极探索建立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在福建,林权证、林地经营权证、林票,这3个“小本本”成了林农“压箱底”的宝贝。福建漳州还首创林业地票、林票、碳票“三票”融合,逐步实现引资入林、资源变现。从 2021年5月至今,全国已有近30个地区(省、市、县/区)开展林业碳票制度建设与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4年12月30日,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收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农田和城市七大类型生态系统的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生态产品,有利于开展生态产品统计、核算、评价、跟踪监测及经营开发。过去一年,为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发展活力,开展了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全国确定3类631个试点国有林场,以服务集体林改和“三北”工程建设。北方地区国有林场以参与“三北”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等为重点,着力扩面增绿;南方地区国有林场以服务提升集体林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森林质量等为重点,着力提质增效。吉林、湖南、贵州、广西等出台相关文件,积极探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吉林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分类有序开发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探索放活人工商品林经营,广西5家国有林场深化管理机制改革试点。国有林区改革同样交上了活林兴绿答卷。通过改革,国有林区实现了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了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国有林区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从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中收获了更多金山银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实现“三增长”。2024年1月,国家林草局出台支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推动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林业改革书写兴绿篇章,释放活林红利。广大林区实现森林资源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持续提升,创造出生态环境好颜值、生态产品好品质、林草产业好价值。有烟无火、有火无烟、有烟有火,树下面、草下面、灌木下面的火……无论什么类型的火,都逃不过无人机搭载的“火眼金睛”——动态视频精准识别系统,在距地面500米的空中,就能捕捉到火点,并精准定位发给森林草原防火部门,为应急扑救、灾后评估提供重要支持。鸟鸣声监测识别系统设备安置在林区,可以智能监测识别鸟叫声,实时监测鸟类的迁徙或数量的变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视觉等技术研制的智能植保系统,可以智能识别和定位森林中的病虫害,精确喷洒农药,有效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无人机、智能感知等新技术新装备已经深度应用到林草领域。科技强林、创新兴林,是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林草部门坚持整体谋划部署,体系化统筹建设,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为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培育动能。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扩大。聚焦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培育林草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2024年,推进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重组和管理,获批重组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以竹代塑”等10个创新联盟,成立国家“以竹代塑”创新研究院,发布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加速推动“以竹代塑”倡议落实落地。重大研究项目启动实施。2024年,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承接国家重点研发“林业专项”,新批复15个项目立项实施,将林草科技需求纳入“生态专项”“重大病虫害专项”。承担草种科研攻关项目,草种优良品种选育项目选育出国家级、省级审定的高产优良草品种10个。推进抗逆抗虫高产杨树、松树、苜蓿等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林草品种研发研究。推进国债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取得成果。“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发布首批十大科研成果。完成油茶采收机械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研制便携式、轻简式、自走式等系列采收装备9种,机械联合作业效率达到人工作业的5倍。松材线虫病防控“揭榜挂帅”项目鉴定技术成果、森林雷击火防控“揭榜挂帅”项目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实施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研发项目,出台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技术指南。科技服务行动广泛开展。2024年,开展科技支撑“三北”工程、科技服务集体林改、科技助力国家公园等三大行动计划,支撑服务林草重点工作。遴选发布三北地区重点推广科技成果100项、科技服务林改引领性技术成果10项。发布林木采伐技术规程、造林作业设计规程、油茶等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行业监测7万余批次。举办防沙治沙先进机械、“三北”工程科技成果、林下经济科技成果等系列演示活动。举办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培训直播11期,全网点击量突破100万次。实用技术成果扩大转化。推广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国家林草科技推广成果库新入库近800项成果,在定点县实施42个科技帮扶项目。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打造林草乡土专家科技推广队伍。举办林草科技进兴安进青海、科普援藏甘南行、科技列车龙江行、全国林草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林草科普活动、林草科普四项赛事等系列活动。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林草资源图汇集了林草湿荒及自然保护地等基础数据,国土绿化落地上图系统搭建了涵盖造林、种草、治沙等任务的上图平台,国家公园感知系统面向首批5个国家公园开放使用,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国省市县三级应用。追绿逐美,向新而行。从“人海战术”到机械化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到新技术加持,林草科技创新行动不断实现新突破、引领新发展。林长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是推进林草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推深做实林长制,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是重要抓手。国家林草局印发林长制考核办法(试行),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将地方违法违规林地使用、林木采伐、公益林调整等严重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地问题,以及违法违规审批、行政执法不严不实等管理问题,作为重要减分项和重点督查工作内容。2023年度林长制督查考核结果,以“一省一单”形式反馈各省总林长,对28个市县级单位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对国土绿化、森林防火、林草资源保护和中央财政资金使用等问题,通过印发林长提示函、建议函、督办通知、林长制简报等方式,及时将有关情况向相关省级总林长和省林长办反馈,督促违法案件查处,推动发现问题整改。林长制由试点探索到全国推开、由局部建设到全面建立,为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建立了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制度体系、考核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各省区均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4个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三级或四级林长,各省份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全国省级林长436名、各级林长130.64万名。各级林长通过召开会议、巡林调研、作出批示等方式履职尽责。各地出台林长履职规范,划定责任区域,建立“三单一函”等制度,制定林长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4项制度,创新总林长令、“林长+”等配套制度9000余项,其中省级基本制度126项、创新制度201项。安徽、江西、重庆、广东、海南、黑龙江6省市出台林长制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甘肃张掖等市县出台责任追究办法等管理规定,实现了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变。各省以林长制为统领,林草、财政、公安、检察院、法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合力解决林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协同推动林草重点工作。这是发展和治理的转型,也是制度和法治的力量。以法治之力护佑绿水青山,以科学之策推进生态治理。2024年12月21日,国家公园法草案第二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一年,福建、江西分别出台省级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6省市出台省级林长制条例。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还推动制定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修订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等。一项项立法,一项项机制,以更高标准、更严格措施守护绿水青山,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政策支持。这些年,通过创新设立、调整优化政策,中央和各地林草资金重点支持“三北”工程攻坚战、国土绿化、国家公园、油茶发展、森林防火等工作。持续实施了一批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将“三北”“双重”工程由定额补助调整为项目化综合投入。同时,创新林草金融保险政策。谋划金融资本支持防沙治沙、集体林改、国土绿化等项目。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推进森林保险精准理赔,实现全国31个省份森林保险全覆盖。内蒙古启动新一轮草原保险试点,各省开展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政策法律、制度机制的创新,折射的是保护理念之变、发展理念之变。改革创新,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持续巩固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谋篇布局。在新征程上,林草部门将锚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兴绿富民目标,持续用力,攻坚克难,纵深推进改革创新,让林草事业发展澎湃新动能、开创新辉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内蒙古碳中和产业协会编辑部
声明: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