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兵某部某大队聚焦战场需求推动部队转型建设——
为胜战积蓄“出膛”的力量
■傅 琳 陈 阳 杨开军
初冬时节,南国机场。
塔台内,指挥员高峰目光如炬,全神贯注盯着远处的云层。一个若隐若现的黑点,从云层下方越飞越近。
“放襟翼、收油门,先‘飘’一会儿。注意着陆速度。”
“明白!”对讲机里传来飞行员沉着冷静的应答。
随着战机平稳着陆,海军航空兵某部某大队组织的一场飞行训练圆满落幕。训练刚结束,高峰就与参训官兵一起,围绕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讲评。
台上,高峰一边讲解飞行动作技术要领,一边结合飞行数据剖析问题短板。台下,年轻飞行员们聚精会神,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埋头记录。
“任务量减少了,我们更要提高每一个飞行架次的训练效益。”高峰的声音突然提高。
“任务量减少”——这一表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据介绍,过去,大队的主飞机型主要担负空中交通保障任务,平均每周飞行6天;如今,随着使命任务变化,大队承担的飞行任务量减少。
“以前飞行任务繁重,训练资源丰富,飞行员们可在一次次飞行任务中锤炼技能。”谈及部队转型建设带来的变化,高峰感慨地说,“现在,分配给每个飞行员的飞行架次和时间减少,大家都要‘算着飞’,加之部分机长改装其他机型,给部队战斗力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任务量减了,飞行架次少了,一些矛盾问题渐渐浮现出来。“刚开始那段时间,很多飞行员都感到不适应。”该大队陈教导员介绍,部队转型之初,有的官兵对其他大队的新机型和任务量心生羡慕,工作热情不高;有的经过长时间理论学习后得不到实践机会,感到“技术成长慢、发展空间小”,思想开始“抛锚”……
“备战打仗不是简单的‘堆时间’。飞行水平的提升,既取决于训练时长,更取决于练得精不精、深不深。我们的任务量虽然减了,但新的使命任务离战场更近了、要求更高了,更需要大家沉下心来钻研飞行、提升本领。”察觉到官兵的情绪变化,该大队组织召开议战议训会,围绕“聚焦战场需求推动部队转型建设”展开专题研究。
“‘飞得少’只是表面现象,‘想得少’才是根本原因。只有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战场需求一门心思想打仗、谋打仗、钻打仗,才能以最少的训练资源换取最大的训练效益。”会上,列席的该部领导一针见血地说。
随后,该大队在官兵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通过广泛组织群众性讨论活动,官兵逐渐拨开“思想迷雾”,训练面貌一新。
采访中,高峰展示了自己整理的厚厚一摞飞行资料。笔者翻阅资料发现,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作了注解,不少内容连“门外汉”也能看懂。
“以前飞行架次多,对新飞行员的带教多是让他们在实装操作中自己摸索,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规范。”高峰告诉笔者,如今任务量减了,他把更多时间用于系统思考理论问题,让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任务实践。
“理论功底打牢了,遇到难题才能有效应对,复盘总结才能快速发现问题、找准原因。”高峰说。
“思维的培塑需要时间沉淀,就像子弹需要在枪管中加速,才能积蓄出膛的力量。”该大队王大队长介绍,他们把“思考力也是战斗力”作为一条准则,张贴在理论研究室醒目的位置。实践中,他们多措并举引导官兵提升思考力、学习力——
定期组织“雄鹰大讲堂”,让飞行员们轮流登台讲解技术要点,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先进飞行理念和训练模式。
区分专业开展难题会商,预想各类特情并集中研讨对策,鼓励官兵组建攻关团队研究重难点课题,定期与科研院所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利用参加联合演训、大项任务等时机,与舰艇部队、舰载直升机部队等开展学习交流,在实战化训练中不断完善训练方案、优化组训模式。
王大队长坦言,他们通过营造谋战研战的浓厚氛围,不断探索“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能力生成路径,助推部队战斗力建设稳步提升。
前不久,该大队飞行员黄孝波在一场群众性练兵比武中斩获佳绩。部队任务转型前,黄孝波对复杂气象条件下如何保持飞行姿态的技术要领掌握不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他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突破瓶颈。
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请教教官……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精练,黄孝波总结出一套新的训练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姿态控制等技术难题。这一创新训法被上级推广。
“任务有空窗期,但思考没有间歇期。只有结合使命任务主动思考、深入思考、全面思考,才能为打赢明天的战争积蓄充足的力量。”面对采访,高峰坚定地说。
采访结束,走出该大队理论研究室,回首看去,身后的官兵还在围绕解决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文刊于11月22日解放军报04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曾火伦 杨艳 张毓津 刘妍
编审:毛志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