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
成都市青白江区
成都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聚焦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
深化“非遗+文创”模式
助残就业增收
助力产业发展
2025年1月,人来人往的城厢古城街头,出现了一个缤纷多彩、引人注目的残疾人非遗文创销售摊位。团队成员身着统一的围裙,脸上扬着自信的微笑,现场制作销售他们的手工艺作品,并大方亮出自己的品牌——“厢当融艺”。每销售出一件产品,他们都倍受鼓舞,一边加快手中产品的制作速度,一边更加热情地向游客推销产品。
2024年12月,在成都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扶持下,城厢镇8名残疾人朋友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实践,创业信心倍增,自愿组建了“厢当融艺”创业小分队,推选出队长、副队长,并精心定制了广告展板、工作服装等,开始携手创业。
每逢周一至周五,队员们都集中到位于城厢古城小南街的“青融创·幸福里”文创小院参加“师带徒”培训,持续提升非遗技艺和产品品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们就到城厢古城家珍公园、绣川秀里等景点摆摊,进行产品售卖,开展游客制作体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创业尝试,队员们的收入达到了800~1600元。
现场制作
2025年,“厢当融艺”创业小分队计划在各社区开设第2个、第3个销售点位,不断壮大创业队伍,带动更多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就业创业、发展增收。
未来,成都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借助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融乐阳光家园、景区景点等,复制推广更多残健融合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创业示范点”,通过非遗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加工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等举措,帮助更多特殊困难群体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不定期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园区”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研学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非遗技艺传承,拓展就业渠道;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文创研发等活动,挖掘培育非遗人才,探索新业态就业模式,助残发展增收,助力产业发展。
基地简介
成都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是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孵化的示范性助残双创平台。2020 年获批第一批国家级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重点支持地区和项目;2021 年获批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2022 年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残疾人》采访报道;2023年入选中国残联残疾人就业推广指导手册优秀案例,获四川省第四届“天府杯”创业大赛优胜奖,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 ”第五名、获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项目“匠心奖”。
基地总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面积约 5600㎡,设有青白江十二针绣坊、八阵图面塑工坊、张小君文艺创作工作室、琳馨钩针编织工作室、清欢手作坊等。现有员工 30 名,残疾人 21 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4 人。专注于非遗文创项目培育、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创业孵化、市场营销、文化交流等,采用“培训+双创”“研发+展销 ”“集市+电商”等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就业创业、发展增收的新路径。持续打造“1+N ”残健融合文创基地,升级拓展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城厢镇蝶变时光蝴蝶园、自然王国乐园文创集市、成都环太平洋洲际酒店文创空间、重庆沙坪坝文创空间、德阳新华文轩书店文创空间等区内外“青融创·幸福里”文创空间(集市)20 余个。常年开展残疾人非遗蜀绣、面塑、钩织、泥塑、缠花、陶艺、蛋雕、蝶翅画、石头画等技能培训,承接了2022四川省残疾人非遗蜀绣技能培训,2020 、2021 成都市残联成渝、成德眉资非遗面塑技能培训,2021、2022、2023 德阳市残联残疾人面塑培训,以及成都、德阳各县(市)区及绵竹、九寨沟等地非遗面塑技能培训共300 余期、5000 余人次,培育了残疾人非遗传承人 230 余名、蓉欧工匠5名、创客20余名,本土品牌 10余个,其中成都市绣缘红工艺品经营部获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开发了中华文化、天府文化、蓉欧文化、清白文化、三国文化、感恩奋进等系列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线上线下同步定制销售。承办了4届成都市残疾人青白江樱花文创集市,邀请成都各区(市)县、重庆沙坪坝、德阳广汉等各地残疾人赶集展销,结成“青融创”产销联盟,赴各地参加商贸博览会、文创集市展销 360余场次,有力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区域文创产业发展。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