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田
德國 Acoustic Signature 從 1996 年成立至今,算一算已有 28 年,老闆 Gunther Frohnhoefer 一直堅持在當地生產高質黑膠唱盤,在這段漫長的發展史裡出現了數個里程碑,不計早期 Michael Fremer 的推薦介紹及 2003 年把 Silencer 安裝到轉盤,還有後來採用了 3D CAD 電腦模擬技術設計唱盤,最惹人矚目應該是 2015 年推出整座巨型唱盤 Invictus,過往雖然有不少鑽油台唱盤出現,但 Invictus 既寬闊也具深度,巨無霸式設計看起來更有皇者氣派,莫說是同時期面世的旗艦唱盤,就算是今時今日,巨無霸唱盤仍然是少有品種,Invictus 毫無疑問做出了標桿式效果,彰顯了品牌的實力。
科技創造高質素
小弟在2018年有幸訪問了Frohnhoefer先生。在訪問的前一年,他們新建了一座佔地1.6萬平方呎的廠房。廠內設有完善的製造機器,從電腦設計到CNC製造,每個步驟都能自給自足。後來,他們還增加了CNC銑床來應對代工訂單,聘用的員工人數增至23人。與其他生產行業相比,高端音響製造業的規模較小,普遍品牌的員工人數少於20人,而日本公司更傾向於控制在10人左右。只要有足夠的人手應對每月的產量,就不會考慮增加人力。更重要的是,聘請的員工中有很高比例是家庭主婦,原因是許多生產步驟都是重複性的動作,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然而,從與Frohnhoefer先生的談話中,我感受到他思想開明,願意接受新科技並嘗試應用於產品製作。在他們的廠房裡,不僅設有5台大型CNC銑床,包括5軸銑床,還設有3D打印機用於製造零件。每款產品在實際生產之前都經過電腦無限元素分析,以找出問題。例如,他們會檢測唱臂的位置是否會產生諧振現象,然後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法。因此,設計和製造唱盤並沒有省時間的捷徑,除非願意將品質放在次要位置。但是,德國人對製造品質非常堅持,畢竟德國是製造業大國,對品質要求非常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大技術支柱
Acoustic Signature 目前已經成為無可置疑的頂尖品牌,但在木材製造方面仍需要從意大利進口。在我們的訪問中提到,Double X 唱盤的木製基座經過了10層拋光鋼琴漆的處理。負責製造這款基座的工廠也為Sonus faber處理音箱的外觀。現在,這款型號已經推出了第二代的NEO版本。在經過了6年的技術深化之後,當我再次親自安裝Double X NEO唱盤時,感受到各方面都有了成熟的進步,尤其是在操作上的簡化,使得任何使用者都能輕鬆調整出高精度的效果。詳細的內容將在下文中闡述。進入戲肉調校前,不可不簡介品牌的技術支柱,首項要說必然與抑振有關,震動本是唱盤的天敵,換句話說,成功的唱盤設計定是有獨特技術,AVC ( Automatic Vibration Control) 便是其中一條技術支柱,這技術針對驅動轉盤的 AC 馬達的生產公差,導致不能百分百正確定位,使用實時測量以作出即時自動調整馬達的相位差,從而減少不必要產生的振動,當中分為 3 級調校,而 Double X NEO 使用的AC 馬達是兩個線圈和 24 極,AVC 校正屬於第 1 級。
全面抑震措施
第二項支柱名為 CLD (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它將轉盤和基座納入同一分析程序,轉盤的結構是按照每款型的的基座作出微調,轉盤實際是頂、底鋁合金加上中間黃銅板,而安裝於裡面的 Silencer 每個尺寸、重量及位置,全是為配合基座的諧振情況作調整,目的是透過不同物料的密度產生互補作用,當整體結合後便能減去震動。Double X NEO 的轉盤安裝了 8 個 Silencer,淨重達到 10.3kg,而整個唱盤的總重量是 24kg,即是接近一半的重量,可見這轉盤是落足本錢重磅製造 ! 第三項技術與 CLD 技術關係密切,那就是 DTD ( Dura Turn Diamond Bearing),簡單來說 DTD 是高剛性不易磨損的軸承,亦是延續第一代 Tidorfolon 軸承設計,DTD 採用了廠方全新製造燒結襯套,該襯套儲存潤滑油劑量比前代高出三倍,而不銹鋼主軸使用真空熱處理,再於表面施加等離子塗層,使摩擦系數降低 60%,順滑轉動的同時減少了微細噪聲,DTD 由 2020年面世便應用於 NEO 系列各款型號,成為品牌的常規配置。
鋼一般堅壯
上述 3 項技術全數用在 Double X NEO,它們是唱盤的核心,配合的基座沿用過往三層結構,最頂層是 19mm MDF 木板,而馬達驅動部分藏於基座內,為顧及接地產生迴路噪聲,驅動部分提供接地螺絲,以便用家選擇性使用,由於螺絲在基座底,即使扭上螺絲亦不會外露,絕對無影響外觀。Double X NEO 細小得來樣子也很優雅,亮麗如鏡的拋光底座藏著是精雕細琢的木紋紋理,以 3 個可調高度的抑震腳襯托,渾身散發出扎實沉厚感覺,以“硬盤” 來說它堪稱作小鋼炮 !
助你調臂
安裝這座小鋼炮可說輕鬆極了,不過,唱臂的安裝步驟卻比較繁複,主要集中在量度距離和高度,幸好說明書上印有兩幅圖,能清楚提供各項數值,包括唱臂安裝後以機腳量度出的總高度,臂管底部與臂座之間距離,加上轉盤表面與機腳的相距,這 3 項數值都是告訴用家,如何設定唱臂 VTA,而唱臂與軸心距離,除了清楚列明數值之外,還有兩項輔助提示,其中以唱盤上選擇轉速作為量度點,計算出與唱頭殼手把的相距,進一步協助用家準確量度位置,這做法既窩心也聰明,值得欣賞。
造工精細
今次搭配的唱臂是同廠 9" TA-1000 NEO,直身臂管在唱頭殼位置做了補償角,整支臂管使用雙層碳管製造,頭尾兩端包裹不銹鋼,內藏有微型滾珠屬於萬向軸承設計。附帶的配件提供了 SME 和 Rega 合用的底板,而配重使用黃銅製造,整體上與一般唱臂配件差不多,唯獨是抗滑的設計較過往美觀,給垂吊的墜珠配了一個金屬外框,看起來似個小小升降機,觀感十分討好。在我來說,調校這支唱臂的難度並不高,但一定要使用廠方提供的量度尺,因它是單點量度(普遍唱臂是量度前、後兩個零點),因此,其他量度工具都不適用。另一項需要注意是搭配的唱頭重量,剛才提到臂管是萬向軸承,若要調出高柔順度循跡效果,應先注意唱頭重量,規格標示了合適的唱頭是 6g-16g,我查看了同廠的 4 款唱頭,都不超過 13g,這次代理安排的 MCX-1 動圈唱頭,實際重量是 12.2g,廠方建議針壓是 2.3g,似乎是有點重......,那應該是有需要吧 ! MCX-1 是橢圓針尖,使用銅線圈,橢圓形針尖是很常見,它與唱片凹凸坑紋有較多接觸面,在循跡過程裡能產生完整的震動,不過,首要條件是調校妥善,這方面就看用家的經驗了 !最後需要補充一些安裝感受,在我安裝及調校經驗之中,這支唱臂的製造水準是很到家,撇開說明指引和配件不說,單是說臂管尾部的螺絲紋便值得大讚,造工相當幼細,把配重扭上時感覺到無比順滑,調校針壓本來就是來回反覆的嘗試,有時候扭一下得出的結果能相差很多,在這支唱臂我很容易掌握到需要的重量,別以為調校只在首次安裝,日後更換唱頭也需要重調,故此,幼紋順滑是十分重要 !
測試搭配器材:
● McIntosh MA9500 擴音機
● Kondo GE-1 唱頭放大器
● Kondo SFz 升壓牛
● B&W 702 S3 Signature 揚聲器
● Audiolab DC Block 直流過濾器
● IsoTek V5 Elektra 電源處理器
● CAD GC3.1 地盒
我超越我
TA-1000 NEO 贈送了一條純銅導體 5 腳 Din 頭唱臂線,但我考慮到唱頭升壓牛和唱放也是日本 Kondo,於是給它配了 Kondo 臂線,同聲同氣應該會更為合拍吧 ! 今次測試我留意到這唱盤真的很寧靜,不諱言,本刊試音室算是底噪少,微細的聲響都能聽見,若然唱盤在起步的一刻有滲出摩擦聲響,我定能聽見,接地噪聲亦然,偏偏兩樣都沒有出現,唱盤的馬達每次起步都需要約 6 秒時間,速度才穩定下來,在這短促時間內竟是靜如深海,我甚至懷疑自己沒有在擴音機選對輸入位置,因為唱盤接上唱放後多少會漏出些微嘶聲,在這寧靜的 6 秒裡,除了自己心跳聲之外什麼都聽不見 ! 以客觀條件衡量,NEO 版比起我擁有的 Double X 好太多了 !
唱片壓與扭力
另一項超越上代 Double X 的地方是轉盤扭力,基本上每種驅動方式產生的扭力都不同,扭力的強弱是影響到整體聲音的衝擊感,我測試扭力的方法是使用輕和重唱片壓各聽一次,道理很簡單,唱片壓等同負載,重者當然會緩減了扭力,輕者就是釋放扭力,然而,唱片壓也能帶動整體循跡效果,假設轉盤的扭力處於弱狀態,而唱針壓力多於 2g,聲音會有強勢感覺,正如今次測試中試用同廠的 Load-S 唱片壓,這是鋁合金鑄造的基座,以高壓安裝 4 個銅製 Silencer,總重達 715g,它這重量無疑減低了唱片表面抖動,尤其是拗曲了的唱片,用了它可看見唱臂不再於大海裡載浮載沉,可是換來聲音過於剛強,像播放 Beyond 「樂與怒」專輯,〈我是憤怒〉、〈爸爸媽媽〉、〈和平與愛〉......數首歌的人聲和電結他都滿帶怒火,貝司和鼓聲亦結實如石,若我為求衝擊感,用 Load-S 是十分合適,但我認為 Beyond 的歌不需要繃緊效果,之後我換了 SAEC SRS-9 唱片壓,重量是298g,隨即所有樂器都從拉緊節奏放鬆下來,聲音從容了很多,連帶樂器的分隔度也變得清楚了,之後聽〈海闊天空〉便感受到眾人演繹歌曲的心情,家駒由心而發的歌聲,阿 Paul 把內心的掙扎訴諸於電結他聲,世榮和家強各有心聲,整首歌的感情變得立體易明,比較出現的效果是反映出 Double X NEO 造到滴水不漏,它的基座加上轉盤重量已有能力播出穩定的聲音,反而是讓轉盤的扭力盡情釋放,以達到剛柔互調效果,或許來自德國的品牌是喜歡聽動力十足的聲音,我卻喜歡中肯一點。
忠於音樂
找到了合適的效果,我選了兩張使用發燒線錄音的專輯,由 STS Records 製作,Ingram Washington 獻唱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專輯,這位男歌手聞了名是感性代表,他唱歌時愛用喉頭發聲營造低沉磁性,重播黑膠便容易突顯質感,這次我聽金曲〈Autumn Leaves〉,輕重的層次質感比我預期要多,這首爵士版金曲乍聽起來,充滿男性魅力的歌聲是至為吸引,但今次 Double X NEO 讓樂器平分春色,低音展現了彈跳活力,襯上薄而明亮的銅鈸,兩者調和了低沉歌聲,也可以說聲音顯得均勻具層次,叫我意外是入門唱頭 MCX-1,有想像以外的細緻感,若然播唱多數週時間,應會比現在從容。
另一張是 Channel Classics 於 2017 年在英國 St Jude's 教堂裡錄製的「Vivaldi 四季」,演奏上這專輯極力重塑巴洛克時期風格,樂器的音色帶有古樸感覺,聽這首名曲發現 Double X NEO有扎實的基本功,它把每個樂章裡的主曲與副曲,鮮明交代音色層次,更值得稱讚是弱音表現,譬如說〈春之樂章〉小提琴模仿雀鳥、蟲叫聲,音色優雅而細緻,起伏的旋律節奏亦有生動靈活之感,說起來,這套黑膠組合從拆開包裝至測試期間,僅是短短兩週時間左右,勉強算是完成了熱身階段,但播唱效果有板有眼,由此可知這套組合仍有進步的空間,就這次的聽感,我會說整體表現平均,黑膠迷若視它為升級目標,應該不會失望。
總結:
安裝過程使我感受到,整套設計處處表現出細心,就說 DTD 軸承,很多唱盤仍是要用家在軸槽內滴入潤滑油,這樣在日後肯定是要清理,亦存在不均勻的問題,DTD 在襯套裡注滿油並密封,問題都解決了。另外,附贈的調校工具不僅齊備,而且高質素,在使用時會感受出設計者以逆向思維,顧及了用家的體驗,說明了 Frohnhoefer 先生要讓用家了解黑膠唱盤的本質,從而走進黑膠文化,無論是產品的設計和效果,同樣是出色出眾 !
Double X NEO 規格:
■驅動:皮帶驅動■轉速:33⅓ RPM / 45RPM■轉盤尺寸:300×50mm■總尺寸 ( W×D×H):440×350×150mm■重量:24kg
TA-1000 NEO 9"唱臂規格:
■長度:293mm■有效距離:239.3mm■安裝距離:222mm■重量:439g■連接端子:5-針/RCA
MCX-1 動圈唱頭規格:
■唱頭類型:動圈■針尖類型:橢圓形■線圈:銅線■外殼:鋁合金■輸出:0.55mV■聲道分隔:>21dB■頻率響應:20Hz-25kHz■阻抗:7Ω■重量:12.2g
■總代理:昇和影音有限公司 / 查詢 :(852) 2314 0811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5月號第512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