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小雨品读】
一切表象和现象,都是虚幻和暂时的,不能代表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解读的,因此带有偏见和错觉。
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形象和概念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执着于这些虚幻的表象,只会让我们陷入迷惑和痛苦。唯有看破这些虚妄的表象,才能不被外界迷惑,领悟到背后真实的智慧与真理。
通过放下对表象的执着,我们才能看到本质,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
/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小雨品读】
如果菩萨依然执着于自我的身份、他人的形象、众生的分别,乃至于对生命长短的挂念,那么他还未真正领悟到般若智慧的深奥。
真正的菩萨,早已超越了这些表象与执念,将整个心灵都放在了众生的解脱与福祉之上。无论是言行还是心念,他们都不再被自我束缚,内心只充满无尽的慈悲与智慧。
反思我们自己,是否也能放下对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与分隔,学会更多地包容与宽恕,少一些执着,多一些平等,这或许是迈向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小雨品读】
内心不应被任何外在的事物、环境或观念所束缚。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某种特定的目标、身份或情境,心灵就会陷入束缚,难以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菩萨的智慧在于超越一切外在的依赖,不执着于物质或精神的“住处”,这样才能生发出无所畏惧、清净自在的心。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对外界的控制,而在于内心的自由,放下执念,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中保持平静与智慧。
/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小雨品读】
心念如同流水,永不停歇,过去的心已然消逝,如风过无痕;现在的心瞬息而逝,难以捕捉;而未来的心尚未到达,虚无缥缈。
在这无尽的变动中,我们常常试图抓住什么,却终究一无所得。唯有放下对过去的悔恨、未来的忧虑,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鲜活。
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现象皆如梦幻泡影,唯有活在当下,才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与永恒。
/
/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小雨品读】
在修行的过程中,行善积德固然重要,但若心中挂念功德的多少与回报,便失去了修行的本质。
真正的善行应当无私,毫不计较得失地奉献与帮助他人。唯有不贪执福报,才能让我们的善行真正净化心灵,带来内心的宁静。
修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更是内心的修炼。我们应学会放下对福德的执着,知足于当下,珍惜已有的福报,才能在修行的路上走得更为长远。
/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小雨品读】
佛法如同阳光,普照万物,毫无分别心。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智愚美丑,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受到它的恩泽。
修行的路上,没有所谓的高低优劣,只有适合自己的法门,皆能通向解脱之道。
我们不应执着于哪种修行方法更为殊胜,只需专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以真诚的心去践行。当我们真正体会到佛法的平等,心中自然会生出无尽的安宁与慈悲。
/
/
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小雨品读】
“如来”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存在或现象,而是指一种超越时空、生死的状态。它无始无终,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代表着永恒与不变。
修行的过程,便是逐步摆脱对自我、对生死的执念,达到如来的境界。不再为“来去”所困扰,心灵便会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正如如来永恒不灭,我们的内心也能在放下执着的瞬间,感受到那份深沉而持久的宁静,超越一切世俗的纷扰与起伏。
END
图|绝美诗词
文|雨纾整编(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诗词之美,尽在指尖。关注、分享、点赞,让诗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