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与毛主席拍下最后一张“合影”

文化   2024-10-15 10:08   山东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传统节日祝福”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Click the blue font above to follow Badminton, so that you can recei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adminton, badminton technology, badminton events, discuss badminton trends, and spread and promote badminton for free every day. This platform is a platform for badminto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fan communication! Completely free subscription, please pay attention.


贺子珍身体不舒服是在1984年4月初便开始了,开始是断断续续的低烧,后来就发展成持续高烧,甚至还伴有便血的症状。

在最开始,贺子珍并不想去医院,她感觉自己是小病,去医院只会给医院和组织添麻烦。

没想到后面,她就因为高烧而昏厥了。

在工作人员紧急将她送到医院后,医院紧急抢救后,贺子珍才慢慢清醒。

那时候,她身边的护士建议她找来自己的子女,便于照顾她。但是当时她的女儿李敏正在北京工作生活,她并不想打扰李敏的生活,也不想让李敏担心。

4月15日,贺子珍又一次昏厥,当时的情况极为严峻,经过抢救后的贺子珍依旧很难清醒,而且经过了前面的近半个月的治疗,贺子珍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转。

一方面是她身体亏空的太严重了,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炮击、极度饥饿、过度操劳,她的身体本来就亏的厉害,更何况还有17个弹片在身体里没取出来。就算是后来生活稳定后,她接受了细致的照顾,但是还是没有将身体补好。

另一方面是贺子珍经常愁眉不展,尤其是在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贺子珍经常拿着自己和毛主席的照片陷入深深的回忆,心病也是导致她重病的原因之一。

看到病床上的贺子珍,工作人员偷偷给李敏打了电话。当天晚上,李敏夫妻就带着孔东梅坐飞机赶往上海。

其实当时的李敏身体也不好,她当时患有心脏病。在得知母亲重病的这个消息时,李敏的心脏就开始不受控制的跳动,孔令华一路扶着李敏,宽慰她的心情。

女儿孔东梅也劝她说:“姥姥身体一直都很好,她肯定在等我们,妈妈你别担心。”

到了医院后的李敏直奔母亲病房,她到了病房后,看着病房里的老太太,突然感觉很不真实,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母亲吗?

我的母亲什么时候这么虚弱了?我的母亲什么时候突然变得这么瘦了?

经过病痛的折磨,贺子珍的脸颊深深地凹陷了下去,面部还弥漫着难以掩饰的黑气。她呼吸微弱,连手指都无法抬起。

似乎每一个症状都在告诉李敏:在失去父亲后,她也即将失去母亲。


李敏看到这个情况,眼泪瞬间就下来了。她捂着嘴巴,哭的全身颤抖,但是她不敢哭出声,怕病床上的母亲发现。

但是贺子珍还是醒了,她虚弱的张开眼睛,嘴巴微微抽动,似乎蓄力了好久,才说:“你们来了。”

后面的几天,李敏贴身悉心照料贺子珍,给贺子珍擦身子、喂饭,还让孔东梅给贺子珍表演节目,唱歌……

或许是这样温馨的氛围让贺子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她的情况似乎开始好转,甚至还能半靠在床上。

那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她好了,即将康复了。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有种情况叫做回光返照。

19号这天,李敏照常叫贺子珍起床,没想到贺子珍怎么也叫不醒,甚至又发起了高热。

在紧急抢救后,医生告诉李敏夫妻,老人年纪大了,做好心理准备。

李敏听懂了医生的意思,她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母亲,开始失声痛哭。孔东梅或许从母亲的表现中,知道了贺子珍即将不久于人世,她也坐在床边,一边叫着外婆,一边哭。


良久,贺子珍迷茫的张开了眼,只是这次,她连大声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她张了张嘴,气息极其微弱。

李敏微微靠近贺子珍,贺子珍对她说:“把我葬在北京吧,葬在你父亲身边。我听到梅梅在哭,别哭了,我的身体就这样了,你让护士给梅梅弄点东西吃。”

李敏哭着点点头,说:“好。”

说完这段话,贺子珍似乎卸掉了全身的力气,呼吸也变得急促微弱。突然,她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她说:“如果事情难办就算了,别给组织添麻烦,别为难人家。”

这句话说完,贺子珍就闭上了双眼,似乎陷入了沉睡。

一直到下午,贺子珍再也没有醒来,逐渐,她的呼吸声和心跳越来越微弱,已经听不见了,然后,贺子珍的心电图再也没有显示了。

贺子珍走了。

贺子珍去世后,李敏伤心不已,心脏病差点发作,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失去了两位至亲,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由于李敏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条件没办法处理贺子珍的身后事,女婿孔令华就站了出来,出面主持岳母的身后事。

对于贺子珍的遗愿,孔令华在和李敏以及贺敏学商量后,决定与上海市委共同请示中央。

中央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当年因为某些原因,贺子珍的档案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贺子珍在北京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严格来说不算北京的干部。

但是将她的骨灰安置在北京也未尝不可,毕竟她是革命悠久的老红军,但是将她安置在八宝山的哪一室呢?与其说问题是将她安排在哪一室,不如说问题是中央如何决定贺子珍的地位。

中央则又将他们的报告上交给了邓小平。

其实当时的邓小平也很为难,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邓小平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道就是宣布将贺子珍的骨灰放到北京八宝山一室;

第二道命令就是宣布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登报,中央领导等人都要去祭拜贺子珍,给她送花圈。

这两道命令基本就给贺子珍的地位和葬礼的规格定了格调,当时所有人都知道八宝山的一室是彭德怀、贺龙、朱德这样的中央领导,将贺子珍安排在其中,也是确定了贺子珍的地位。而第二道命令则是直接说明贺子珍的葬礼不能简陋。
于是,在1984年4月25日,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办了葬礼,邓小平、聂荣臻、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干部都送了花圈。随后,贺子珍同志的遗体火化后,通过中央派遣的专机将其送达北京,安放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安葬在北京,贺子珍也算全了这辈子的遗憾。那贺子珍为什么对北京有这样深的执念呢?

1937年,贺子珍负气离开延安后,毛主席多次挽留,甚至写信托人带给贺子珍,贺子珍依旧执意离开。

在她辗转来到苏联后,过起了极为苦涩的日子,刚到苏联的时候,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仅仅六个月,这个孩子就因为生病去世了。

毛主席为了抚慰她当时破碎的心,把李敏送到了苏联,同时依旧劝贺子珍回国。

但是当时的贺子珍实在倔强,她拒绝了。而这,也将是她一生的遗憾。

在很久以后,她写信给毛主席,并附带了一张自己的照片。但是毛主席当时的回信,让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曾经了。毛主席在信中告诉她:“知道你最近过的好,我也很开心,我很好,勿念。”

但是在信的末尾,毛主席跟贺子珍说:“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同志,同志……

以后自己就再也不是他的妻子了。

这虽然是贺子珍一直以来的要求,但是等到这个真的成为现实,真真切切的摆到她的眼前时,她崩溃了,她突然后悔自己曾经的负气出走,后悔自己的任性,但是,为时已晚。

后来,苏联战乱,局势不稳,在苏联她找到了毛岸青、毛岸英,为了同时养活这三个孩子,她捡过垃圾,替别人缝袜子、洗衣服,白天上班晚上做兼职。

但是有一天,李敏突然感染了肺炎,医院直接下了重病无法医治的通知。贺子珍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她不能接受也不敢去想,如果自己最后一个孩子死了自己会怎么样。

为了治疗女儿,她拼命的工作,四处哀求医院的领导。或许是这份慈母心肠感动了上苍,也或许是李敏不舍得离开自己的母亲,李敏的病最终得到了治疗,命保住了。

但是在李敏还没完全康复时,贺子珍与医院的领导发生了争执,被医院陷害,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一送,就是五年。


在1946年的时候,贺子珍才被营救出来,在组织的安排下,贺子珍、李敏、毛岸英顺利回国。

当时回国后的李敏和毛岸英被接到了北京,贺子珍曾经申请想去北京看看,但是组织上并没有通过她的申请,将她调到了哈尔滨,而后南下去了上海。

她也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尴尬,就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但是她没想到,自己这趟北京之旅,竟然想了半辈子……

直到1979年,组织恢复了贺子珍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贺子珍也终于鼓起勇气,说:“我想去看看北京。” 

组织批准了贺子珍的要求。1979年9月6日,毛主席逝世的三周年,贺子珍终于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她当时已经70岁高龄了,下了飞机后,风吹起了她的白发,她看着北京的广场,喃喃地说:“这就是北京啊,娇娇,我来北京了。”

而后,她坐着轮椅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她看到毛主席的遗体,觉得毛主席像是在那里沉睡。她不言不语,看着毛主席默默抹眼泪,然后给毛主席献上了花圈,花圈上写着“战友贺子珍”

对啊,她从离开延安的那一刻起,就只能是毛主席的战友、同志,却再也不是妻子。

而后,她请工作人员,为她和毛主席的遗像拍了一张合照。贺子珍跟毛主席的合影并不多,后半辈子也几乎没有见过面了,没想到再见已经是天人永隔了,这种不可言说的遗憾和痛苦吞噬着她的心。


但是全程她都没有激烈的嚎啕大哭,也没有剧烈地情绪波动,只是从她神情中,却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苦涩,她是不是依旧在后悔?

这是贺子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北京之旅,也是最后一次北京之旅。这次北京之旅只维持了短短三四天,这三四天对贺子珍来说,就像梦一样。

等她坐上回上海的车,她知道梦该醒了。

北京一别,五年后,贺子珍离世。

或许是北京的记忆过于美好,也或许是北京有她想见的人,她临终的愿望就是将自己葬在北京。还好,组织上同意了。

或许当时躺在病床上的她,脑中回忆的是在延安时期的点点滴滴,那些酸甜苦辣。

那十年,她还在毛主席身边,能提醒毛主席天寒添衣,能为毛主席深夜点灯,能听毛主席跟她讲诗词歌赋。

那是十分苦难的十年,却也是十分幸福的十年。

来源:党博采、万古江河

如果您喜欢小编的分享,希望您【点赞+在看+星标】,并传递给您身边的家人朋友,可以获得更多好文推荐!

传统节日祝福
每日更新祝福美文、幽默笑话、人生感悟、精彩视频、生活常识等精品内容!让你的生活有你有我有祝福!商务合作V信:MZ826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