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CCER市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了多个方法学,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项目类型。2025年,CCER市场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自去年重启后,CCER市场开户4500余家,首个完成登记的CCER项目落地,金融界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已有8家券商获得证监会批准进入碳市场交易资格。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独立运行,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伦交所集团碳分析师宋雨彤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此次新增的甲烷方法学能提升煤矿瓦斯利用水平,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同时推动我国煤层气相关标准的修订(GB 21522);公路隧道照明方法学也可促进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并且,相比于国际同类型高效照明方法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来看,虽然只发布了6个方法学,但涵盖了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道路基础设施、碳汇、蓝碳不同领域。温室气体种类也支持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符合我国国情,同时有利于支持我国不同行业绿色低碳的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方法学均为全国自愿减排市场首次要求监测数据联网。“这提高了自愿减排项目的透明度,增强了数据可追溯性,可有效实现对数据质量的监管,同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减排量的高质量。”宋雨彤说。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1月7日,全国CCER项目57项已公示,10项处于公示中。其中,江西省遂川县CCER造林碳汇项目实现减排5469吨,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年减排量达50万吨。在张彩平看来,两个方法学将增加CCER范围和碳减排量,激励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碳减排行动。同时增加CCER供给量,帮助平衡碳市场供需并缓解CCER价格飙升。
市场还出现了“价格倒挂”。“截至2024年8月30日,CCER价格由市场启动首日成交均价63.5元/吨,跃升至98元/吨,而同日CEA的收盘价仅为92.27元/吨,出现CCER比CEA价格更高的‘价格倒挂’现象。随着减排政策逐步收紧,配额缺口压力持续增大,CCER价格将会进一步提升。”张彩平表示。
仍有多题待解
目前,CCER减排成效已初步显现。“2024年1—7月,CCER累计成交量达4.72亿吨,累计成交额70.92亿元,CCER交易量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例如,山西煤矿超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碳减排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江西武宁县碳汇造林项目年减排量分别为160万吨、4000吨、6371吨,这说明CCER项目为低碳技术应用及减排项目推进注入了持续动力。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容,CCER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张彩平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从当前已公开项目来看,当前我国CCER市场还存在项目开发数量少审批难度大、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目前共有61个项目公示开展CCER开发,但仅有1个项目顺利通过登记,已公开的CCER项目类型主要集中在造林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张彩平坦言,许多其他有潜力的领域,如部分工业过程的减排、农业减排增汇等项目,由于方法学不完善、监测复杂等原因,开发难度较大,导致碳资产质押的“常态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项目开发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目前,CCER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控排企业,其他市场参与者如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参与程度有限。市场交易频率不高,成交量相对较小,导致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碳交易政策及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以及CCER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加剧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张彩平表示。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的能源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监测设备精度有限,导致无法准确监测能源消耗数据。“例如,在一些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源众多且成分复杂,要准确识别和量化减排量需要精确的监测设备和复杂的计算方法。并且部分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减排量,可能存在数据造假或夸大减排效果的情况。”张彩平表示。
持续拓展和完善方法学
2024年,CCER市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了多个方法学,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项目类型。2025年,CCER市场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宋雨彤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扩容,自愿减排市场也将继续推动。减排量会在2025年迎来较多的签发,迅速弥补旧CCER不能使用的缺口。新的方法学将继续出现。相关产业和技术可能在CCER市场的推动下增加投资。同时由于交易所只开放了挂牌交易,且使用全国统一的交易平台,因此CCER的交易活跃度或将比以前有所提升。“在实现高质量减排量的前提下,我们可能有机会看到CCER的国际化的进展。”
张彩平也表示,全国碳市场扩容即将纳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过半,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对减排需求的增长,将带动CCER市场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CCER在市场中的交易频率和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价格方面,一方面,碳市场配额总量收紧和纳管行业增加,从供给端对碳价形成了一定的支撑;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导致电力消费弹性增加,尽管新能源比重提高,但煤电依旧是重要的电力来源,碳排放需求仍然存在,进而在需求侧推动碳价上涨。随着碳价的不断变化,CCER作为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趋势也将呈现稳中有升。
针对监管问题,张彩平建议,要加大对数据监测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来提高数据监测的精度和实时性。组织专家团队进一步研究和完善CCER项目核算方法,制定详细、统一的核算指南。对于复杂的项目类型,提供实际案例和操作范例,加强对项目开发者和审定核查机构的培训,确保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此外,还需持续拓展和完善方法学,简化审批流程。“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适用于更多行业和领域的CCER项目方法学。定期评估和更新现有方法学,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政府部门可以对现有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梳理简化,将审批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制定清晰的项目指南,让企业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准备申报材料。”张彩平建议。
文丨本报记者 林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