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预计在40.8吉瓦—51.9吉瓦之间,同时将呈现出明显五大特征:从储能价值看,规模化调节与保供价值将不断提升;从参与电力市场看,随着市场衔接机制不断完善,可参与市场服务向‘一体多用、分时复用’模式演变;行业洗牌加剧;技术革新推进行业从‘卷价格’向‘卷价值’转变;从市场规模看,预计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突破一亿千瓦。”在近日召开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4年度储能数据发布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指出,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将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保守场景下,累计装机将达116.3吉瓦,理想场景下将达131.3吉瓦。
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近年迎来高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超百吉瓦,达到137.9吉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吉瓦/184.2吉瓦时,功率/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26.5%/147.5%。2024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43.7吉瓦/109.8G吉瓦时,同比增长103%/136%。在装机前十省区中,新疆和内蒙古分别位列能量规模和功率规模第一,也是分别以新能源配储和独立储能为主导的省区。
政策是驱动新型储能产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已累计发布2470余项与储能直接和间接相关政策,其中2024年新增发布相关政策770项,是上一年同期的1.2倍。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利好政策接连发布,地方则重点围绕政策补贴、新能源配置和电力市场等方面扶持项目落地,改善充放电经济性以及完善市场环境来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市制定“十四五”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达86.6吉瓦,到去年年底,已有8个省份提前完成其“十四五”装机目标。近30个省市发布2025年新型储能产值目标,总额超3万亿元,其中20余个省市的2025年产值/营收目标超500亿元。
全球储能市场发展势头正好。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150吉瓦时,以电池类企业和光储类企业居多,占比超87%,产品主要出口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2024年度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储能、海辰储能、比亚迪、瑞浦兰钧、中创新航、远景动力、楚能新能源、力神、赣锋锂电。
系统中标价格下降幅度趋缓
新型储能装机快速上量的另一面是价格持续下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4年共有528家企业发布储能系统招采信息,1105家发布EPC(工程总承包)招采信息,同比分别增长68%、115%。由于储能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趋高,越来越多的大型国央企选择采用集采/框采的形式,2024年共有217个中标标段,TOP15企业中标量达到集采/框采标段总数的46%,一方面供应商的准入资质门槛提升,产品出货业绩、项目业绩、研发实力等要求进一步严格,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规模较大,对企业吸引力较强,也是低价投标的主战场。
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下降幅度趋缓,以2小时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不含户用侧)为例,全年中标均价628.07元/kWh、同比下降43%,12月中标均价297.02元/kWh、同比下降12%,与年初相比下降11%;EPC全年中标均价呈波动式下降,全年中标均价1181.28元/kWh、同比下降27.3%,12月中标均价1089.02元/kWh、同比下降21%,与年初相比下降13%。
整体来看,2024年新型储能中标市场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EPC主导中标市场,中标规模、中标企业数据都高于储能系统;二是头部集成企业市场竞争力趋强,储能系统Top15企业中标规模达到总中标规模的57%,相比上年进一步提高;三是单个项目的采购,业主更倾向于通过EPC招标实现交钥匙工程。
从投融资来看,2024年新型储能市场降温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一级市场储能企业投融资事件107起,披露金额176亿元,较2023年同比下降70%。20家储能相关企业终止上市。资本市场趋于冷静,更青睐有差异化定位、国际化布局和技术创新的企业。
商业模式创新亟待加快
2025年是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首要任务仍是系好发展安全带。近年全球储能产业安全事故频发,各地积极应对,北京、广东、浙江、安徽、深圳等地制定地方储能建设相关要求,并建设地方电化学储能管理平台,青海则开展储能电站安全监督。相关机构发布18项储能直接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中国民航局对《航空运输锂电池测试规范》《航空运输锂电池防火包装箱测试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厦门、山东海事局分别发布《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山东沿海港口锂电池储能系统水路安全运输指南》。政策、标准、规范多管齐下护航储能行稳致远。
经济性是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现货市场的储能运营模式创新亟待加快。近年来,独立/共享储能独立作为一种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储能解决方案,成为储能市场应用主要形式,但其很大程度依靠容量出力,面临出租率低、租赁价格下降、出租周期缩短等问题;其次,容量补偿机制不足,与其他灵活性资源“同质同价”的容量补偿机制仍然缺失;第三,辅助服务市场是兑换储能商业化价值的重要市场,多个省份下调调峰补偿的价格上限,调频市场也面临诸多限制;第四,现货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一次能源价格下降和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现货市场出清价格偏低,且价差范围普遍在0.2—0.3元/kWh之间,现有机制难以体现储能价值,应加快探索负电价机制、5分钟结算机制、现货能量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耦合出清机制等,提升收益空间。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