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好货】17岁就出版个人摄影集是怎样一种感受?

文化   2024-09-28 11:14   重庆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精美礼盒👇




🪲🪲🪲


我从小就喜欢昆虫,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喜欢夏天在河边柳树上抓金龟子、看金蝉脱壳,渐渐的,又开始自己饲养、观察螳螂、竹节虫等各种昆虫,同时收集各类有趣的昆虫标本,我还渐渐会用手机、家里大人的相机简单记录这些昆虫的日常。我小时候还去过亚马逊雨林、马来西亚金马仑等昆虫圣地,那时候就见识了很多奇趣的小生命,这与现在对昆虫摄影的痴迷应该也是有前因后果的。



直到 2021 年接触到超微距摄影,从此,把摄影和昆虫相结合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边拍边学,很多摄影技巧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向前辈请教并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平时繁忙的学习、每天的练琴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但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会坚持拍摄,有时一拍就到了天亮,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至今。



对我而言 ,昆虫是神奇的,它们渺小的身体和“卑微”的生命应该得到新的审视,毕竟它们才是这个星球最大的生命群体。我的拍摄对象往往只有几厘米,甚至几毫米大小,但即使比米粒还小的生命,它的身体依然充满细节,令人赞叹不已。比如紫斑蝶眼角的鳞片在放大 20 倍的显微镜头之下有丝绸般顺滑的质感;菲律宾球象甲的绚丽甲壳之上其实披着一层与蝴蝶相似的鳞片;令人讨厌的摇蚊,头上有一撮可爱的鸡毛掸子……在我眼里,这些被放大的昆虫都是一个个奇异的“外星人”。


出人意料的是我第一次投稿参加国际摄影大赛(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Awards)就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后来每一次的作品能够获得许多专业眼光的赞赏,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此后我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在昆虫拍摄中,琢磨摄影技术,也学习昆虫的知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我又很荣幸地成为登上《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中文版最年轻的中国摄影师,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还成为了富士百人影创官之一,以及陆陆续续获得的各种国际摄影比赛的奖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鼓励我继续向前的动力。





一转眼,我在课余、周末拍摄昆虫已经三年有余,电脑里存了数以十万计的图像素材,也积攒了一些自认为可以叫“作品”的照片,经过整理就有了今天这本《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


这本摄影画册中收录了我三年来拍摄的 144 种奇趣昆虫、两百多幅作品,全书由十六个篇章组成,在编排上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昆虫读物的科目分类,而是依据我自己的拍摄逻辑与情绪表达进行设定。比如除了蝴蝶、飞蛾以外,还有很多昆虫都长有鳞片,于是就有了“鳞次栉比”;“昆虫界最美的喇叭裤” 则是把特化叶形足的昆虫集合在了一起。当然也有按传统分类的篇章,比如膜翅目的“蜂拥而至”、叶甲总科的“有趣的叶甲”等。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的章节和章节之间其实还有联系,比如“我们都会螳螂拳”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只长有捕捉足的螳水蝇,与上一篇章 “奇奇怪怪的蝇”承上启下;而“螳螂拳”这一篇章的最后一张作品宾刺瘤蝽,则与下一个篇章“这样的臭大姐不香吗”同样有关联,这样的编排思路贯穿在整本画册中。


同时在编排上还兼顾了整本画册在情绪表达上的强弱舒缓等节奏起伏,类似交响乐的整体编排。比如全书第一个篇章“有趣的叶甲”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开局即高潮,然后会有一些稍微柔和的篇章过渡,再用“光彩照人的甲虫”将读者的情绪推向第二个高潮,这样的穿插起伏还有好几处,直至最后用“虫生无常”,一个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由虫及人的篇章来收尾。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在努力为大家呈现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的同时,还尝试表现了昆虫界一些更深层次的有趣现象:“红萤与它的粉丝”“蚁蜂与它的模仿秀”表现了昆虫界的贝氏拟态、趋同演化现象;“神奇的隐翅虫家族”“蚁客、螱客、蚂蚁和白蚁”则表现了两个在昆虫界非常神秘且被忽视的家族,而它们两者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几组作品是我个人花费最多时间和心力去创作、拍摄的主题,我的前辈昆虫微距摄影师们更多关注的都是一些长相奇特、色彩艳丽或者濒危稀缺的昆虫个体,但我努力使自己的昆虫摄影不仅仅再是一部停留在视觉层面的风光片,而是一部有故事、有内容的纪录片、故事片。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简体中文版今天能够成书发布,我要感谢超微距摄影的先驱列文·比斯(Levon Biss)先生的作品指引我进入了这个特殊的摄影领域;感谢父母给予我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并支持我在繁重的学业与摄影、饲养昆虫等兴趣爱好——甚至有点“玩物丧志”的嫌疑——之间保持平衡。


特别感谢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获得者、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名誉主席刘香成,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主席陈海汶这两位大老师给予我的认可与鼓励,并为我撰写了推荐语。


在最初的学习中,超微距摄影前辈王慧良老师为我启蒙,著名摄影师袁涛老师、闫璐老师给予我很多摄影技巧、审美方面的指教,摄影师沙龙、袁稷、赵铭等前辈老师也给了我许多指点与帮助。


感谢国内知名建筑师俞挺、资深媒体人王海(大头费里尼)老师对我的鼓励。


还要感谢王伟老师——本书的责任编辑,在去印刷公司看色的时候不幸重伤,在病房、养伤期间都一直牵挂本书的进展;上海雅昌的杨旭、张慧老师、为本书操碎了心的李波老师、我的语文老师张苇、朵云书院冯洁老师、新华传媒刘航伯伯,以及还有很多很多为这本摄影画册默默付出的前辈老师。


在学术上,我也得到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帮助,他们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威斯康星昆虫学院学术策展人克雷格·布拉班特(CraigBrabant)博士;意大利锹甲学者米凯莱·米开罗佐·齐柳利(Michele Michelozzo Zilioli)博士;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宋海天;大城小虫工作室宋晓彬;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博士詹志鸿。感谢这些前辈专家不嫌弃我这个中学生,为我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特别感谢在此次拍摄、编辑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帮助的昆虫收藏家卞承智(@金亮亮的澳洲薄荷),并对日本昆虫收藏家远藤正树先生,以及诸多赠予我精美昆虫标本的虫友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最高书店:上海中心大厦52层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简体中文版的新书首发式,现场还有我的部分作品特展,所有的照片还带有特殊的金属质感,希望能最好地展现这些昆虫作品的光彩。



微距世界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不为人所熟知的一面,我们人类在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我们的飞船上了太空,我们的电子望远镜可以看到更远的宇宙深空,但我们却容易忽视很多身边的东西,比如脚下那一方土地。


最后祝愿每一个人,尤其是和我一样依然在求学路上埋头艰苦前行的万千学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与深入,这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幸运。本书中难免有一些差错,还望各位前辈老师不吝指正。


薛翰阳

2024.8.3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简体中文版首发式现场



 书籍介绍 



点击下图即刻购买👇



《Art of Small 超微昆虫图鉴》简体中文版全套由以下部分组成:

1、主体部分采用八开彩色印刷,规格为26厘米x31厘米,采用了手工线装工艺进行装订,与常见的精装本图书那种硬朗不同,本书的书卷气会更浓郁。封面采用了对开拉页的设计方式,打开之后会有一张横跨三页的澳大利亚韦特海伦的眼部特写,新颖且冲击力强。书中还有两处四页大拉页,将昆虫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视频来源于

Art of small



2、刊中刊别册前文提到的“神奇的隐翅虫家族”篇章在全书中采用了刊中刊的形式集中呈现,向各位读者重点推荐这一昆虫界中的最大群体之一,收录了很多我们日常几乎无法接触了解到的神秘隐翅虫。该别册也设计有两页拉页,把隐翅虫的细节拉满。



3、可装裱单张两份:将“蚁蜂与它的模仿秀”和“神奇的隐翅虫家族”两大篇章中出现的和没有出现的昆虫大集合,设计而成的精美全家福单张,可以装裱成相框挂在书房。



4、明信片16张:从本书十六个篇章中各挑选了一张代表性图片制作而成的明信片一套;


5、仿珐琅工艺“胖”䗛冰箱贴。可可爱爱胖嘟嘟的马来西亚巨人叶䗛冰箱贴,可谓男女通杀,不得不爱。



6、推荐腰封摄影前辈、昆虫泰斗、文化名人对本书的推荐。



7、精装书盒:本书由享誉海内外的上海雅昌印刷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并运用了雅昌专利的雅奕油墨、立体过油技术,色彩饱满艳丽,即使是书盒,也运用了彩色uv工艺,封面上这个蓝色的瘤叶甲会随着观看角度不同而变换光泽,特别有趣。






*******************************


想了解有关昆虫的一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巍巍昆虫记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张巍巍

微信互动:actias


巍巍昆虫记
有关昆虫的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