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歙县】歙县溪头镇:“蓝田米街”里的善治密码

民生   2024-11-26 15:30   安徽  


“蓝田米街不卖米,三户各自让一米;舍弃小我成大家,共建共享美名扬。”这首童谣是对歙县溪头镇蓝田村一条长约40米、宽约3米的古巷生动形象的描绘,蕴含的是“谦恭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蓝田这座千年古村落的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让一米,乡村旧貌换新颜。米街不卖米,而是蓝田村民主动让出自家一米屋墙的故事。作为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蓝田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善良淳朴,位于原蓝田小学门前的一条村中主干道(原名学堂路),由于道路狭窄、两头弯道较急、过往车辆和行人较多,经常发生刮擦而引发邻里纠纷,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

为确保村民安全出行,2015年蓝田村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在村党支部的号召和倡议下,紧邻原蓝田小学的汪顺仙、叶逸文、江建新3户村民主动让出自家一米屋墙,拆除后用于村中道路拓宽。道路宽敞了,村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更加方便安全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过去“肩摩毂击”的一条窄巷,如今成了畅通无阻的一条宽道。为宣传弘扬汪顺仙等3户村民“让路于民”的善举,蓝田村将“学堂路”更名为“蓝田米街”,这条街也就成了徽州版的“新六尺巷”。

让一米,文明乡风进万家。蓝田村“谦恭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自古盛行,最早可追溯到米街旁的一口泉水井,俗称“古大井”。据宗谱载,此井系梁王御赐给叶孟夫人萧氏汲水作汤沐浴之用,而萧氏并不独享此井,邀阖村众户共汲。自此,萧氏“让井惠民”的故事在蓝田村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和、善、让”的文化基因深深扎进蓝田人的内心。“蓝田米街”中,汪顺仙等3户村民“让路于民”的善举,便是受到萧氏“让井惠民”礼让美德的影响。

“蓝田米街”的故事,不仅唤起了蓝田人内心深处“和、善、让”的文化基因,更激发了蓝田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们纷纷“舍小我、成大家”,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支持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乡风创评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向善向上。如今,在蓝田村内,“名人墙”描摹着蓝田人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好人榜”书写着蓝田人新时代下的传承发扬,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的家风家训,则展示着蓝田村内一片和善和美、与人为善的和美景象。

让一米,善治善为促和美。乡村要振兴,治理是保障。今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并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2015年以来,溪头镇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的有效做法,注重发挥利用乡贤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和基层治理,2020年成立由21名乡贤组成的“正谊”乡贤协理会,整合“三堂”(和事堂、议事堂、参事堂),探索推行“和”为先、“议”为重、“参”为要的乡贤参与基层治理、乡村建设、协商村级重大事项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仅蓝田村通过乡贤议事协商办理村级重大事项6项,解决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余个,累计公开议事实施过程和结果10余次。

“古有桐城六尺巷,今有蓝田新米街;邻里礼让促和美,中华美德代代传。”下一步,歙县溪头镇将深入挖掘以“蓝田米街”为典型的系列文化价值故事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将“谦恭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融入到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持续深化平安乡村、平安家庭建设,着力推动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在溪头镇蔚然成风,全力打响独具溪头镇地域特色的“和美善治”品牌。


点击识别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歙县发布 

来 源丨溪头镇人民政府

作 者丨朱文卿 傅裕 刘童

编 辑丨胡婷   二 审丨洪鹏   三 审丨凌道文

欢迎以附件形式投稿至3471077988@qq.com

歙县发布
歙县人民政府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