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闽人智慧”是八闽大地在历史长期演进、人们辛勤奉献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它既纵贯着八闽大地演绎的历史沧桑,又融入了当代福建浓郁的人间烟火,是多元、深厚、交融的福建特色文化形态具体生动的呈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我省自2022年初起创新实施“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2月16日,福建省委机关刊《海峡通讯》再次围绕“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约请专家撰文,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未来施策层面,总结提炼“闽人智慧”传播的轨迹和特征,全景展现福建新形象中的“闽人智慧”,坚定八闽儿女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海峡通讯》2024年第24期 | 12月下 “聚焦”
福建新形象中的“闽人智慧”
在“闽人智慧”里读懂福建
/刘辉
漫谈“闽人智慧”的文化根基
/陈晓明
关于“闽人智慧”话题的三点感想
/葛兆光
“闽人智慧” 为福建塑像
/范荣生
“闽人智慧”日用而不觉
/李艳
久久为功 推动“闽人智慧”走深走远
/廖燕源 魏喆铭
关于“闽人智慧”话题的三点感想
闽人智慧从何而来,先从我的读书体会说起。
最近,我在看收藏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塞尔登地图(Map of Mr.Selden),我的老朋友,加拿大的卜正民(Tim Brook)教授曾经专门针对这幅地图写了一本书。在塞尔登地图上,标出了6条从泉州出发,驶往东北亚和东南亚,甚至远到印度古里的航线。据说,这幅地图是一名中国泉州商人在1604年绘制的,说明在17世纪初福建与海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看这幅地图,我又在看另外一部差不多同时代的福建漳州人张燮的著作《东西洋考》,漳州的海澄那时也是海外贸易的重心之一。据说当时漳州“农贾杂半”,大部分人都从事海外贸易,所以在《东西洋考》里也标出了环东海、南海的各个地区和航线。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我想到的是,历史书通常所说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不是到了19世纪中叶的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才开始的,沿海的福建人实际上更早就开始面向海洋,面向外部更广大的世界了。如果再往上追溯一点,我曾经写文章谈一名福建地方长官许孚远。当年在壬辰之役,也就是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他就派人去日本侦察情报,去菲律宾向西班牙殖民者打探日本的动向,还争取西班牙人共同对付日本。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那个时代福建就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前沿。再说一个例子,当日本萨摩藩侵占琉球的时候,日本为了缓和与明朝的关系,也曾经派人来中国,想和明朝沟通。使者到达第一站后,就跟福建地方长官进行交涉。这都说明,福建从很早很早起,就有面向世界、面向海洋的智慧。它的智慧不是来自封闭的小圈子,而是由于开放,看到大世界才有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瓷器是海洋贸易的大宗商品。图为2023年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金良快 摄)
我想说的第二点,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福建是中古以来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融合的地方。中古时代是一个中国文化和地理定义再定义的时代。福建从东晋以来,尽管有深山里的山民,有各种各样的土著,但从东晋南迁、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到北宋覆亡、南宋建立之际,从北向南涌进了一批又一批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来自华夏中心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也带来各种各样的知识和道理,这就使得福建逐渐地从华夏文化边缘走向华夏文化中心。从宋代开始,福建接受了中原文化,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文化人。按照刘子健先生的说法,宋代就是“背海立国”的时代,这个时代,汉族中国的重心从面向西北、面向陆地,转向面向东南、面向海洋。因此,这就使得福建从宋代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一方面,有很强烈的接受核心区域的华夏文明、华夏传统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有面向海洋,敞开胸怀,接受外来文明的倾向。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文明彼此交错,就形成了福建特别的文化,在这个特别的文化基础上,才形成福建人的特质,形成福建人的性格,也形成福建人的智慧。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接着上面讲,福建人之所以要接受外来文明,是因为它不得不面向海洋。这是福建地理环境决定的。过去说福建人“关起门来是一条虫,走出门是一条龙”,向外闯荡,对外贸易,成了福建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大家看福建的特色商品,我特别要说的是茶叶和瓷器。茶叶不消说,它是近代中国影响世界的贸易商品,而瓷器更是海洋贸易的大宗商品,现在发掘出来很多宋元明沉船,上面都有瓷器,其中很多就是福建出产的。这里说一件小事,我曾经在日本长崎天主堂,看过被当作圣母像来崇拜的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观音菩萨。在日本大禁教,也就是禁止天主教传播的时期,它被用来当圣母像,这也说明福建瓷器在海外传播很广。同时很多外面的人、物、宗教和文化也传到福建来。大家别忘了,在南宋后期到元代初期,在福建泉州当市舶司长官的蒲寿庚,就是一个阿拉伯人;大家也会联想起晋江的草庵,那个摩尼教至今仅存的寺院,也会联想到近些年非常引人瞩目的在霞浦发现的摩尼教和道教文书。你看到这些东西,再加上大家都很熟悉的泉州伊斯兰教的遗址和墓地,说明什么呢?说明福建人的智慧,既守护传统,又面向世界,一方面有本土坚实的根基,另一方面又有外来的活水。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福建人才能表现出跟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和性格智慧。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24期 | 12月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