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好“曼巴”王万青走了……

时事   2024-10-23 17:32   北京  

10月21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文

杰出校友王万青

于2024年10月14日

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岁


尊重王万青的生前遗愿

他的骨灰撒在了

自己奋斗一生的玛曲大草原上

这位情系藏族同胞的

草原上的好“曼巴”走了

回到了草原深处……

(注:藏语“曼巴”,汉语意为“医生”)



王万青

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2003年退休


他先后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

第七届“中国医师奖”

2010年,王万青入选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8年

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

填写分配志愿时

他在志愿表上写下了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他从上海大城市

走进甘南大草原

从长江入海口来到黄河第一湾

毅然决然投身基层医疗服务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生卡。


当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

王万青和来自全国各地的

30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

要为散居在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

农牧民提供现代医疗服务


半年的集中培训后

开始正式分配工作

一个地方让大家都犯了难

那就是海拔最高、最偏远的玛曲县

谁愿意去?

大家沉默不语

这时,王万青举起了手:“我去”


毕业生记录卡上记录了王万青的毕业去向: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中心卫生院。


王万青

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

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工作

阿万仓乡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

近乎上海的四分之一

而乡卫生院算上他仅有两名医生

两间土坯房、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

就是行医的全部家当


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文静 摄)


寒冷、缺氧

难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

都没能让这位热血青年的勇气消减

在这片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牧区上

王万青骑马或徒步

前往藏民家中行医问诊

无数次的从死神手里

夺回牧民的生命……

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他是好“曼巴”


2012年10月31日,王万青在出诊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其间,王万青

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

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

深厚感情

毅然选择长期留守

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

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他克服重重困难

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

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

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

民族团结佳话



2010年

王万青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组委会颁奖词这样写道:

风雪行医路

情系汉藏缘

四十载似水流年

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现场。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

是牧区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

王万青意识到

在这里行医只专一科行不通


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他自费购买了

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

工作之余,刻苦攻读

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

在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20余篇科研论文

部分论文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王万青在家中阅读书籍。(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1990年

王万青调往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

至2003年退休

十多年间主刀或主持参与了

上千例手术


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参考书籍

不断提高自己医疗技术水平

填补了玛曲县医学领域

一项又一项空白


在“干中学”的王万青

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

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

“全科医生”



面对无数荣誉

王万青却谦逊地表示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


“草原就是我的家

我要一直留在这里”


王万青退休后也曾回到上海

但最终坚定西返玛曲

继续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

在家中为上门求治的

藏族群众解忧



他曾说:“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

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

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

我要一直留在这里

还可以发挥余热

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

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在高原

我同样追寻到了人生的价值”

王万青说

如果再做一次选择

还是会来玛曲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初心不变,一生无悔”



音容虽逝,风范长存

草原曼巴,传奇不朽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新华社(记者:任卫东 文静 胡伟杰 马莎)、复旦上医(ID:FDSHMC)、澎湃新闻(记者:李佳蔚)


致敬!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硬新闻、暖故事、好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