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环之苦?做一个不循环的人

教育   2024-11-12 06:01   四川  
什么是循环之苦?形象一点说,就是每天忙忙碌碌的,好像很充实,工作的时候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但是一停下来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好像只有不断工作着才能充实自己的生活。静下心来想一想,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每天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今天和昨天一样,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一样,这个月和上个月一样,人始终是在一个闭环里生活,就觉得生活空间很狭小,像一个大风车,不停地转,不停地转,每一次转都是重复的,每一次转都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们知道人不是大风车,生命也不是机器,那到底怎样才能把自己的青春变成一个不断被丰富、不断被打开的过程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循环之苦。

很多人无法停止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一停下就会空虚,就会发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从一个孩子开始,摇摇摆摆地学走路,最初接触的范围很小,然后一点点长大,面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东一碰西一碰,一点点地学了新知识,再不停地长大,不停地增长知识。但是很多人长到青年时代就不长了,停滞了,虽然继续接受新知识,不断学到新东西,但是对世界的好奇心没有了。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在追求优秀,但优秀的背后是什么?不知道。一个人努力的价值,他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在哪里?说不清楚,但是努力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所以,这就很令人叹息,有的人很努力,不懈地奋斗,但是奋斗了半天,不知道到底在做什么,又为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我在云南的时候,看到树上有一种鸟,绿油油的,很好看,但是很小很小,当地人把它叫作绿豆鸟。绿豆鸟活得真快活呀,整天吱吱咕咕地叫,从这根树枝跳到那根树枝,反应特别快,你都不知道它是怎么跳的。绿豆鸟的生活虽然看着很快乐,但其实生活范围很狭小。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一棵树上跳来跳去,其实每天都是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重复着同一种生活。

《逍遥游》里讲到了一种叫作鲲的鱼,它的体形巨大,化成鸟之后叫作鹏,鹏鸟的翅膀伸出来就像天边的垂云一样,它想要飞起来的话,要在原地盘旋很长时间,然后才能慢慢地升起来,这个过程比绿豆鸟不知道艰难多少倍。但是它一旦飞起来,可以扶摇直上,跨越万里,飞到南冥。它有强大的飞跃能力,能穿梭于广阔的空间里。和绿豆鸟不同,鹏鸟拥有超越当下小空间的能力,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用它们来比喻人的话,身处循环之苦的人就是在过着一种绿豆鸟式的生活。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里过了一辈子,生活得很单薄、很贫乏,尤其是精神很贫乏。

以前有一个干部,退休以后内心感觉很空虚。原来有很多下属向他请示工作,让他来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如今一退下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无所事事,内心空空荡荡的。后来他就每天到政府机关门口站着,为什么呢?每天上午8点钟,人们就来上班了,其中很多人原来是他的下属,有的人现在官还不小,他们看到老干部站在门口,就会来跟他握个手。他就这样每天都去跟大家握手,不然的话,简直不知道这一天该怎么度过。
所以,只有拥有丰富的世界,拥有无限的、多元的价值,人才能充实。这种充实不是一瞬间的感觉,它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走出原来的闭环,然后知道世界的广阔,发现新的世界,接触形形色色的生命。有的人把生命形容成一个海岛,我觉得特别好,人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海岛,小的时候岛很小,所能接触到的海水面积较小,其中的生物也少。长大了之后,接触面更大了,其中的物种更丰富了。但是这时候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有问题说明有进步。你生命中的内容多了,可能面临的难关也多了,但是这就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们为什么羡慕鲲鹏?因为鹏鸟起飞的过程很艰难,但是它能够飞得高远,它的生命境界扩大了。

循环究竟是什么呢?这不单单是说你的生活内容每天在循环,归根结底,它是指你的内在价值、内在精神始终处于一个不拓展的状态。

身处循环之苦的人内心很枯竭,所以需要外部不断地输入指令,输入激励,那这种激励究竟是什么呢?

这涉及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就是得失。外部的世界告诉你要努力学习,高考考一个好分数,进入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在学校里全力拿A,拿到学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就可以申请留学,或者找个好工作……这一切都是从得失出发的。这个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活得很积极,但是境界太低了,这样的人生像一个旋涡。

为什么说像一个旋涡呢?这种得失感太强的人会像旋涡一样不断地把外部的称赞卷进来,世界在他眼里会变成一个工具,成为为他的功利性目标服务的资源。

人一旦陷入功利得失的旋涡就很狭隘了。他只会不断地、强烈地内卷,而不会向外成长,比喻得夸张一点,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不断地产生更大的渴求,在很低的境界里积压越来越多的欲望。他会随时关注外界的信号,外界会鼓掌的事情他就做,外界不鼓掌的事情他就不做了,他的选择空间特别狭小。

为什么今天很多人谈恋爱谈不好?就是因为得失感太强。一个人爱不爱另一个人,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它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但是就是对于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的考虑却有很多,考虑来考虑去,归根结底还是顾虑得失。从第一天进入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给你得失感,此后你始终没有突破,始终卷在里面,一辈子就生活在得失循环中,只不过是循环的内容在变化,你的内心始终是枯竭的、苍白的。

中国青年的这种循环之苦也涉及一个传统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农业社会就是个循环社会,一代又一代人过着相似的生活。农业社会几千年来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一个惯性,我们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这种循环有什么痛苦。

别人认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都写得很好,而我觉得最好的是什么呢,是《故乡》,因为《故乡》写出了中国人生存的本质性的东西。闰土的爸爸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围绕着土地生活,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而闰土小时候那么灵动、那么活泼,脖子上挂着一个项圈,银色的月盘下,他在瓜地里面举着个叉子,然后对着猹奋力地投过去。那么灵动的一个小孩,40多岁就头发灰白了,见到鲁迅回来,嘴巴里咕哝咕哝,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叫了一声老爷。这种状态跟他爸爸一模一样,展现了一种代代循环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生活里一个很可悲的方面。我后来注意到闰土是有原型的。闰土最后结婚了,他的孩子这一代也像他一样,老实巴交地生活着,身体又不好,也是当了一辈子农民。不过到闰土的孙子时,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闰土的孙子从1952年开始学文化,后来研究鲁迅,进入绍兴的鲁迅博物院,成了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还写了关于鲁迅故乡往事的专著。这个人就走出循环了,他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对自己父亲和爷爷的生活进行反思,通过文化创新走出了循环。

闰土的孙子从1952年开始学文化,后来研究鲁迅,进入绍兴的鲁迅博物院,成了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还写了关于鲁迅故乡往事的专著。这个人就走出循环了,他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对自己父亲和爷爷的生活进行反思,通过文化创新走出了循环。

我们的时代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走出循环的基本条件,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欲望,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信念感,去做一个不循环的人。

什么叫不循环的人?就像一棵树,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地生长,一圈比一圈大,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生命。不会一辈子待在原来那个小小的圈子里,而是不断地拓展,向外延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好。
那我们生命的年轮在哪里呢?在我们的生命深处,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内心里有没有不断扩大的东西?有,这个不断扩大的东西就是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世界在发展,我们内心的成长应该跟世界同步,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生命状态,一个我们的生命应有的不断更新的状态。所以,要做一个不循环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目标。

我始终觉得任何一个当代青年都应该有一种强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相信你自己,你一个人就可以拥有世界,不用依赖别人的夸奖,不用依赖别人的肯定,你自己就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鲁迅当年从绍兴到日本留学,他在生活中不断地思考,后来从学医变成了从文。这个变化很大,但不是因为他学不下去医学,其实他的课程成绩还是可以的,他唯一不及格的学科是解剖学。鲁迅其实完全可以继续学医,但是他觉得人生需要不断地扩大选择面,他发现中国人缺的是灵魂,民族劣根性在一代一代地循环,他想打破这个循环。他说最重要的是疗救国民的心灵,因此做出了弃医从文的选择。

后来鲁迅对尼采很感兴趣,写了《摩罗诗力说》。尼采强调超人意志,什么叫超人意志?不是我们印象中扭曲的、蔑视大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独往独来的人格。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就是不怕失败,不怕世界的荒诞,哪怕自己的愿望最终不能实现,也要去追求。

如果一个人以完美为追求目标的话,他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循环。就像阿Q画那个圈一样,都要被砍脑袋了,他还在遗憾自己没有画圆,这多么可悲!尼采的精神哲学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社会发展中,人渐渐庸俗化了,变得畏首畏尾,追求一些很微小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庸俗,追求自己的自由价值。哪怕你觉得孤独,也一定要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生活、所期望的价值。

要走出循环,必须不怕失败才行。你要找到一种人格的力量,发掘自我内心深处的激情,然后去释放它,去发挥你的生命能量。

为什么我看梵高的作品会非常感动?我在大学的时候,看《梵高传》,就深深地被这个人所感染。他画的《向日葵》那么耀眼,当时的世界,大家画画都是用的内光,很规矩,但梵高就是要把阳光解放出来,所以在他的画里,油画的笔触那么强烈。有的人分析说梵高可能是有眼疾(弱视),所以他画画必须用强烈的色彩,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生命就是燃烧,生命就是阳光灿烂,尽管他生活得很悲苦、很贫穷,有时候还要靠弟弟帮助,但是他的内心之火永不熄灭。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才可以跨出去,才可以像鲲鹏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翱翔。生命并不总是非常圆满的,并不总是平衡的。一个人是可以打破自己陈陈相因的生活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新的活法,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年轮扩大一点。

有时候一个人是很容易沉沦的,如果我们的年轮缺了一圈,一圈没有画出来,第二圈也就没有了,它是一种习惯。一个人面对世界,如果有一种终结循环的欲望,有一种不断打开的欲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逐渐地喜欢上这种不断拓展的生活,就会有渴望面对新世界的热情。我们热爱一个世界,首先是要看到它,如果你看不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怎么去热爱它?

年轮的增长不是画一个饼、做一场梦就行了,你要脚踏实地地去行动、去奋斗。所以,你要走出循环,就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激情,对这个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在探索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不断扩大的美好,你才会感受到这个时代在变化。时代的年轮在不断地放大,你自己也在跟随时代不断地扩大,这时候你就会吸收到这个时代最积极的力量。为什么不循环的人始终很年轻,像个孩子,就是因为他跟这个时代是互相贯通的。

我觉得这是对于年轻人,尤其对于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打破绿豆鸟的那种小小的格局,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把生命的维度放得更大,这样才能走出循环。

我想问问大家,你平时是不是很忙?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忙,那你有没有尝试过从这种忙碌里抽离出来?有没有想过你就像绿豆鸟一样,每天都待在一个狭小的、不变的空间里面?你的生活内容是不是始终都是重复的,始终都是类似的?你的内心有没有像鲲鹏一样对广阔天地的向往?有没有更大的追求?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局限?有没有在生活中积蓄力量,把自己和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联系起来?归根结底一句话,你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展开的世界,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打开的过程?

我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堂吉诃德》,从循环之苦里面我想到一个问题,突然理解了堂吉诃德为什么会把大风车看成一个大恶魔。很多人的生命就是大风车,不停地转转转,这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应该是鲜活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是充满自由感的。为什么堂吉诃德要去挑战大风车?因为他想活得跟别人不一样,不重复,不循环。他60多岁骑着一匹老马,提着一支破长矛去挑战世界,挑战世界上一切正常的东西,它们在他眼里都是恶魔。很多人看《堂吉诃德》这本书会觉得很好笑,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就是大风车。堂吉诃德拿着长矛来刺你了,可是你自己不知道,反而觉得很好笑。

总之,你一定要想一想,你在忙碌中有没有充实感和新鲜感?你一辈子忙忙碌碌,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是不是一个循环的人?你是不是一个大风车?

在内卷叠加内耗的世界,你是否觉得心灵安顿个家?在快速读屏时代,你是否觉得思维出现了退化?在遭遇挫折后,你能否以最软的方式着陆?在觥筹交错后,你是否觉得自己知识、能力欠缺?北大校长曾说,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但是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人生几世的轮回。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靠哲学。它可以帮助我们彻底认识世界、命运和自我,找到矫正思维的手术刀,开辟家庭事业的新航路,体悟成功者的真经传,做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

孙要良教授近日于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哲学日签:365天思维精进》,从人性与命运、心灵与精神、认知与格局、工作与事业、心理与情绪、两性与情感、社交与人情、成长与进化、生命与价值、意志与行动、道德与善恶、社会与文化等12个方面分析了哲学的作用——解析命运、安顿灵魂、根治愚蠢、涵养心灵、把握世界、洞察人性、成就事业、进化自我、磨练意志、砥砺德行、融入社会、建设家庭。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今日主题”“图说哲理”“哲人哲言”“良思良解”“思考心得”。其中, “哲人哲言”精选了世界365条哲学名论,每条都很有启发性,每天学上一顿,给人一种“思想打卡”、“每日精进”的感觉; “今日主题”标注了每日学习主题;“图说哲理”精选了365幅世界名画,与“今日主题”对应,让读者在学习哲学时同步培养艺术修养; “良思良解”对“哲人哲言”进行了解释、评论、拓展;“思考心得”特意留白,以便读者进行思考和记录。

无论本书用来自我提升或者馈赠亲朋好友,都十分值得收藏。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良荐书店微信(177 6791 5421)购买,也可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良荐书店小程序购买。

孙要良教授讲哲学
用哲学启迪生活、涵养心灵、指导工作。如有问题可以咨询:一五二一零八零七三四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