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砂大碗的非遗传奇,一碗盛满岁月年华

民生   2024-11-19 17:26   山东  


砂大碗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传统手工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砂大碗,这一古老而又质朴的生活器具,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蕴含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情感。
砂大碗,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实用的生活功能,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砂大碗是家家户户厨房中必备之物,炖肉、煮粥、熬汤,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它的厚重与质朴,见证了无数个平凡家庭的温馨与欢聚。在烟台这片土地上,砂大碗的制作技艺更是被世代相传,成为了一门独特的非遗文化。




东山庄陶器濒临失传
在悠远的时光长河中,东山庄以其精湛的陶器制作技艺闻名遐迩,其中,砂大碗作为东山庄陶器的代表之作,曾一度风靡四方。
时间追溯至370年前,一位名叫孙财富的土陶匠人,带着对制陶技艺的执着与热情,从庙后镇长途跋涉,来到了臧家庄镇的五龙山脚下,凭借多年的制陶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孙财富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金砂红泥,认为它是最适合制作陶器的绝佳材料。他的这一发现,不仅为自己的制陶生涯开辟了新的篇章,也为这片土地上的陶器制作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只砂大碗,都是土与火的交融,是时间与耐心的磨砺。土陶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历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干、装窑、烧制等多道工序。东山庄出品的砂大碗,得益于当地特有的金砂红泥,其透气性极佳,使得用它煮饭蒸菜更加鲜香可口,这一独特的特点,使得砂大碗一度成为胶东地区熥咸鱼、虾酱、米饭等美食时不可或缺的器皿。
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东山庄的家家户户都会用这些砂大碗盛满热腾腾的饭菜,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砂大碗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欢声笑语和温暖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山庄砂大碗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价值,逐渐走出了小村庄,成为了市场上备受追捧的陶器佳品。它不仅在当地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远销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成为了连接不同地域文化和情感的桥梁。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东山庄砂大碗,不仅是生活品质的象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变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器生产的陶器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传统的手工砂大碗制作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古老的土陶制品开始受到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东山庄的土陶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砂大碗古窑重燃新火
砂大碗,又名“得禄碗”,寓意平安、吉祥。来自烟台福山的孙德民,是“德”字号砂大碗第十七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砂大碗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孙德民从16岁便开始学习土陶制作,从做碗的“扎马步”、“串前桥”做起,这一烧就是50年,他的坚守让砂大碗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砂大碗在胶东地区已有370年历史,且制作工艺复杂,想做好并不容易。仅备料就是挖泥、晒泥、碾泥、筛泥、和泥、踩泥、揉泥等七个步骤,从挖泥、晒泥、碾泥、和泥,做碗、晾碗、风干,再到上窑、烧窑,前前后后下来,共一二十道工序。从去年挖泥到来年五一前后做碗,再经过半年晾晒,至入冬装窑烧制,一只碗要历经一年的涅槃,才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泥土的厚重与芬芳、手的温度与灵巧,成就的就是乡土记忆。

砂大碗采用当地“金砂红泥”制胚,经历数天温火烘烤出品,纯手工制作,保持原生态,无任何工业添加,符合顺应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

砂大碗的美,不仅在于其外表的质朴与温润,更在于其内在的温暖与包容。用砂大碗熥咸鱼、虾酱或者扣肉、咸菜,以其独特的保温性和透气性,能最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它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传递着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温暖的记忆。

孙德民一年只烧一窑,平均每年烧制万件左右制品,顾客都是上门购买、电话订购,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很受欢迎。



土陶技艺继承与创新

砂大碗土窑技艺犹如一股清流,穿越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胶东人民的智慧与情怀,也见证了非遗传承人孙德民一生的执着与奉献。

孙德民的砂大碗不仅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他制作的砂大碗,呈黑红或橘红色,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古朴中透着灵动,其魅力在于纯手工制作的独特韵味和土窑烧制的古朴质感。

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孙德民不仅保留了砂大碗制作的传统工艺,还将其拓展到了锅、瓶、壶、盘、杯、碟、葫芦等七大系列,以及黄泥、灰泥、灰红泥、蓝泥、黑泥、紫红泥等六个色彩。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砂大碗的品种和色彩,更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除了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孙德民还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很多砂大碗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孙德民亲自演示砂大碗的制作过程。在他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孙德民说:“砂大碗过去有五千年的历史,未来还要靠年轻的新一代,他们有更长的路要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砂大碗、喜欢砂大碗,让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孙德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奔赴了一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一个人、一只碗、一个土窑,人与泥一起淬炼、一起炉火纯青,这些匠心所成的碗,蕴含工匠精神与坚强包容品质,孙德民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传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一个匠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砂大碗的故事,是非遗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精髓的非遗文化,都将以其独有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热点新闻回顾

烟台最新人事任免!

老虎进村咬伤村民,官方通报

最高补600!烟台新政出台!

搞权色、钱色交易,刘星泰被“双开”

桐林路东段施工,绕行方案请查收

山东省人民政府最新批复,事关烟台!

随意进出,自由停车!这里的政府大院火了









来源丨福山区委宣传部

责编丨张艺舰  审核丨赵加锋  监制丨马全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删除



烟台日报
权威 迅速 有料,烟台日报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