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奶身上,我看到苦难的另一面

时事   社会   2024-10-14 18:25   北京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希望我的记录能证明奶奶来过、存在过。”



文丨新京报记者 罗艳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丨张彦君




本文4230字 阅读8分钟

86岁的周兴飞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这辈子没走出过云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生经历。


但在10月,她的人生故事却被无数人知晓。


她的孙女王雪雁发布了一则短视频,画面里,祖孙二人依偎在伙房的炭火旁,奶奶口述,孙女手记。


王雪雁写道:“刚准备出门,奶奶就拉住我,让我听她讲讲以前的故事,从她的出生到父辈的到来,从一副碗筷钱都要去借,到在县城修房落户……她记得每一个细节,回忆让她红了眼眶,我拿出日记本,一字一句地记下,我知道,她怕来不及,而我也怕有些问题无人回答。”


两天后,王雪雁又发布了整理出来的五页手写文章,并表示“这里有大家想听的奶奶的故事,也有我想跟大家说的一些话”。两条视频的点赞量共达200多万。


王雪雁今年20岁,大三在读,和奶奶交谈那天是10月4日,两人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老房子里聊了三个多小时,那里也是她和奶奶的家。


以下是王雪雁的讲述。


王雪雁正在记录奶奶的讲述。网页截图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就想为奶奶记录人生经历。2022年爷爷病逝,奶奶变得比较焦虑,因身体每况愈下,她害怕自己也突然撒手人寰,希望能留下点什么,再次提出让我把她的讲述写下来。


一开始的记录是碎片式的,我们在一块聊到了谁,奶奶便会补充提及那一代的事情。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总能说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比如“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你不嫌他米粗,他不嫌你糠糙”。


今年奶奶86岁了。国庆假期,我和妹妹回了家。奶奶叫住我,说趁着你和你妹妹都在,我给你们说说以前的事情。


奶奶是怕再往后,她的话就没人听了。那天,妹妹在一旁用手机拍摄,奶奶担心我们换了手机忘记了,我便同步用纸笔速记。


她不仅讲了自己的一生,也把家里祖辈和父辈的生亡时间详细列出,她希望我们后代按照风俗,不要忘记给他们烧纸钱。


在奶奶的讲述中,她出生于1938年冬,那年,她的父亲为躲避旧政府抓壮丁充军,带着孕妻逃至亲戚家。后来,她父亲过了征兵的年纪,一家人便回到云南镇雄毡帽营,务农为生。


此后十年,奶奶的二弟、三妹、四弟相继出生,母亲患痢疾而终,二弟和父亲因高烧身亡,好心的四叔收留了姐弟三人。在四叔家,作为长姐的奶奶争脏活抢累活,倾力照护弟妹。又过四年,三妹和四叔染痢疾离世,四婶带着独子改嫁,时年14岁的奶奶和四弟回到自己家,靠着父亲留下的田地相依为命。


每每谈到与亲人的离别,奶奶会忍不住哭泣,我们叫她别难过,她便佯装是天气原因引发了眼疾。





一双手撑起一个家


16岁那年,经人介绍,奶奶与爷爷相识并成婚,前往镇雄县生活。爷爷自小失去双亲,条件贫苦,受益于爷爷三哥是退伍军人,奶奶被安排到县城农场居住和工作。不久后,爷爷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独自去昆明参军。


过了半年,爷爷来信一封,让奶奶安心,称很快就会回家,但从此杳无音信,奶奶一等就是六年。这期间,奶奶焦急,有人建议她另嫁,可她认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且算命先生说,这是奶奶在还上一世欠爷爷的债,爷爷还活着。听到还活着,奶奶就舒了口气。


对于奶奶的坚守,我是矛盾的,一方面我能理解她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会联想到奶奶在当时遭受的非议,我很心疼她。


但奶奶却想得通,她觉得既然认定一个人,改来改去也没什么意思,更何况爷爷是“交给国家的人”,总会等来一个答复。


后来,奶奶偶遇了和爷爷同年入伍的乡亲,他带来了爷爷还在世的消息。在战友、工友和厂长的帮助下,奶奶筹齐路费,去部队找到了爷爷,可爷爷却不以为意,甚至和旁人打趣道“来的人是嫂子”。奶奶吐露了心声,爷爷也道歉了,在部队生活的40天里,奶奶怀上第一个孩子,我的大伯。


记录那天,奶奶还告诉我一个秘密,其实她的上嘴唇少了一块肉,是她小时候在烧火的灶台边磕掉的,我一直没发现,以为愈合的那个地方只是凸起来的一点肉而已,但这应该导致了她的困扰甚至自卑,因为她反复强调自己的亲妹妹有多漂亮,不经意流露出有点配不上爷爷的想法。


之后,奶奶又先后生育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唯一的女儿夭折。爷爷退伍后,修了一段时间飞机场,又到乡下的硫磺厂工作,鲜少归家,工资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五个儿子全由奶奶一人照顾。


随着儿子们渐渐成家立业,奶奶有了八个男孙和六个女孙,本可以安享晚年。可因为一些原因,我父亲和五叔没法再关照家里,五婶改嫁,我母亲也因意外不得不离家多年,直到今年7月才回家。


我和亲姐、亲妹、亲弟共四人,以及五叔的两个儿子,都在奶奶和爷爷的抚养下长大。


2021年,王雪雁奶奶和爷爷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苦难是比较出来的”


我们住的地方,是爷爷还在工厂上班时家里盖的,到今天也算是老房子了。爷爷奶奶本应在新修建的房子里养老,但老房距学校更近,为了方便我们上下学,二老就搬来老房子生活。


爷爷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和一些补助金,曾是我们八口人的全部生活来源。


祖孙八人一起生活的那些岁月,我们几乎一年只吃一样食物,爷爷常年喝白稀饭,过年时,爷爷才舍得买猪脚炖给大家吃。我上初中的某一年,爷爷买了30袋大米屯在家里,每袋有50斤,他怕自己突然走了,我们被饿死。次年,三分之一的米都生了虫,我们每次煮饭前都要淘很多遍米,可无论怎么淘,那些虫永远淘不干净。


奶奶讲到自己父亲临终前,陷入高烧昏厥,她拼力拍唤,相似的经历让我很受触动。有一回,70多岁的爷爷攀上两米高的梯子,在天花板处搭瓦。我非常担心,换人上去的提议被拒绝后,就在下面递东西。恍惚间,爷爷砸在桌上,又滑向地面,最终掉在我脚下。我跪在爷爷旁边,抱着他喊得撕心裂肺,好在爷爷醒了,待缓过神来,他笑着说“看来我小孙孙还舍不得我走”。


2017年左右,奶奶在一次外出中不慎将左腿摔成了残疾,老来胃口也不大好。以前,她连鸡蛋都没吃过一颗,有点荤腥就留给我们,牛奶也喝不惯,直到今年,医生诊断奶奶严重营养不良,她才开始吃鸡蛋。


我问奶奶,这一生吃了那么多苦,觉得后悔吗?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特别激动地说一点儿都不后悔,看着孩子们个个长大成人,有了出息,她很值得。在所有叙述里,奶奶会说到那时的日子有点难过,但她的总结是,这些事情都可以过去,都没关系。


如今,姐姐和一个弟弟已经工作,我在西南大学读大三,妹妹在昆明读大一,还有两个弟弟在读高中。


整个大家庭起起落落间,是奶奶不断鼓励我们,不要去抱怨,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可以往后放一放,要尽力去展现自己的能力,生活才有奔头。


我觉得苦难是比较出来的,世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艰难困苦、更不幸运的人。爷爷奶奶不离不弃地抚养我们,爷爷走后,奶奶为我们守住整个家,我拥有了祖辈沉淀几十年的爱。


周兴飞和她抚养长大的六个孙辈。受访者供图




走出思想泥沼


在家里,我被认为是比较懂事的那个小孩,有什么事情奶奶会和我商量,很少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一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选择人生伴侣,奶奶会希望我先把书读好,再找一个互不嫌弃的人。她的意思是指“相看两不厌”,便也无悔。


我们也发生过争执。我读高中的时候,年纪最长的弟弟给校长写辍学信,年纪次之的弟弟见状也不想读书了,最年幼的弟弟则逃学或故意迟到。


我放月假回家,从妹妹那里得知了这些事,恨铁不成钢地说教了三个弟弟,越说我越难过,后面心痛地哭了起来。


言罢,其中一个弟弟被朋友叫了出去,奶奶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饭,他回复“二姐回家,我不敢回家”,奶奶一下就火了,指责我不该回家哭哭啼啼。


我特别委屈,但讲道理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我便一个人出家门,到街上游荡,可能家里人都不觉得我会离家出走,竟真的没人找我。到凌晨三点,我走不动也流不出眼泪了,就坐在广场的椅子上闭眼休息。


本质上说,我和奶奶都是为家庭付出爱的人,但弟弟辍学这件事上,奶奶觉得,不必为难不想读书的人,但我认为,青少年阶段正值三观形成,需要得到正确指引,这也许就是不同时代的思想代沟吧。


好在后来,弟弟们都重回了校园。


奶奶把钱财看得很轻,当有家人发生财产纠纷,她会讲没有那点钱我们也不会饿死,有些东西可以锦上添花,没有也能活得熠熠生辉。她看重的是感情,每当接到我父母和五叔的电话,她的眼眶都是红红的,从不埋怨,只是叮嘱他们好好生活。


我之前会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和执着,非要做到什么不可,慢慢地,我发现人生每个意外背后,都存在无限转机,只要别一直在泥潭里陷着,就会有更多选择。


现在,我在西南大学的中兽医学专业读大三,我会在课余时间参加学生组织活动,以及做社会兼职,包括家教、医药代表、网络运营、教育局助学贷款业务……除了赚钱,我乐意从不同的体验中获取正向能量。


王雪雁整理的手写文章。受访者供图




老人的价值感


我读的专业是自己选的,虽然不是第一志愿,但也在接受范围内。在奶奶看来,不管是给人还是给家畜治病,能够救命都很厉害。


孙辈逐渐长大,奶奶看着我们每个人都比她高了,非常有成就感。在家里,我一如既往表达自己的观点,依然会当着奶奶的面跟弟弟们说,你可以学习成绩不好,但得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承担责任、知恩图报,也会在他们处事欠妥的时候批评教育。


大道理弟弟们一听就厌,但现在奶奶会在一旁跟我唱同样的调调,“你们要听二姐讲的,正确的东西必须要听。”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一旦与他人发生思想冲突,我总是坚持己见,比如我会把弟弟的事视为自己的责任,会因为他们犯了错而紧张烦恼,奶奶反而轻松,她让我不要考虑太多,人各有命,不宜把任何人捆绑在自己身上。


那时我觉得,这明明是我承担责任的表现。后来我慢慢松绑,发现弟弟们好像过得也还可以,在自己的路上回到正轨,我也变得没那么疲惫了。我也发现,汲取老一辈的人生智慧,不但有助于我们积极看待问题,还能增强他们的被需要感和价值感。


10月5日,我把记录奶奶讲述的视频片段发在了网上,很多网友因为心底的遗憾而共鸣,就像我对爷爷的遗憾一样,还没来得及好好留念,就生死相隔了。有网友说,年轻人与老人相伴的时间在一天天减少,他们只能活在故乡和回忆里,我们要倍加珍惜共处的时光。


最让我动容的评论是那句话:再也没有人知道我是如何长大的了。我就在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社会更新迭代,家族繁衍,普通人留下的痕迹只是一朵朵掀不起波涛的小浪花。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希望我的记录能证明奶奶来过、存在过。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 “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茨姆,温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随州殡改争议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



剥洋葱people
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