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一支8.6万人的红色大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过赣南于都河,开启伟大的远征。
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
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精神内核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如同高扬的风帆即将启航;纪念碑前广场铺设的大理石上,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背景
公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2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视频讲述
本期主题:
长征精神
本期讲述人:
遵义师范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得主 周璐
内容提要:
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形势十分危急,党中央被迫开始战略转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击退上百万的追兵阻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的基础,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依然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其表现形式虽不断创新,但它的思想精髓会永放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来 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网 - 理论频道
编 辑:苏 伟
一 审:魏 倩
二 审:罗兴美
三 审:罗 华
总监制:骆世明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您是原作者且不希望文章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电话:0851-387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