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
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
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
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
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冬至是一个吉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冬至的第二个五天,麋鹿的角开始脱落。
古人认为麋鹿的角朝后生,象征阴气渐退,阳气初生,因此麋鹿的角会随着阴气的消退而脱落。
在北方地区,民间有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的。
传说当年张仲景回家祭祖,看到很多百姓的手、脚、耳朵都被冻了,就煮了“祛寒娇耳汤”,免费施舍给大家,治好了大家的冻疮。
因为“娇耳”听起来像“饺耳”,所以人们就干脆把这种药膳叫作饺子,每到冬至这天,大家就包饺子纪念张仲景。
每年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便是“九尽桃花开”,所以民间也把冬至叫作“数九”。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是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意思。所以九九八十一,就更代表了“最大不过”的意思。
所以古人认为冬至过后,只要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冬至这一天,在北方盛行吃饺子,而在江南一带地区 ,则流行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形甜品,意味着“圆满”,“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