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估算,到2035年,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其中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将面临着新的考验。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
从城乡来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存在差异,农村地区高于城镇。
截止到2021年年底,农村人口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则达到了13.82%,完全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辖区人口比重超20%的省份共计有10个,比如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足以完全解决60岁及以上人口所面临的养老难题这一现实背景下,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活会“更难”。
二、1963~1973年出生的农民
根据居民卡上的年龄推算,在1963-1973年间,到2023年,最年轻的50-60岁。
正如古语所说,50岁是知命之年;60岁是花甲之年。
他生于1963-1973之间,现在已经50多岁,到了退休养老的年龄,但他却要面对三个问题。
1、靠“谁”养老?
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比较先进,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到了60岁的时候,他的“退休金”就已经足够了。
而农村的新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只有13年的时间,在2014年12月才开始实施。
就基本养老问题而言,城乡居民和城市上班族的差距令许多农民“颇为不满”,甚至对60岁后的生活更加担心。
因为没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上本身的经济实力,很多在1963到1973年间都是50多岁的人,到了60岁还在为“靠谁养老”而苦恼。
资料表明,目前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平均退休金仅有200元,而城市工人的退休金则达到了2300元。
2、靠“谁”赚钱?
除养老之外,对于绝大多数在1963~1973年出生的农民而言,赚钱同样是一项难题。
还是靠数据说话,从年龄层来看,50岁及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7.3%(连续5年上涨);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7岁(2021年数据,参考《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22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为29562万人,月均收入水平为46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虽然这2项数据较2021年相比有所增长,但农民工的赚钱能力却并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5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群体,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待见。
在未来的5~10年,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1963~1973年出生的农民,无论是在家种地,还是外出打工,在自身技能受限、年龄受限的现状下,其所创造收入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如何赚更多的钱来养老是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靠“谁”看病?
看病难题是农民晚年生活中的又一个困扰。
由于农村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很多农民无法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费用的增加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建设更多的农村医疗机构,配备更多的医生和医疗设备,提高农民就医的便利性和医疗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行农村医保制度,降低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农民晚年生活中的难题,并为他们发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福利基金,募集社会捐款,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援助。同时,可以开展农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医疗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1963-1973年间出生的农民面临着养老、赚钱和看病这三个方面的沉重压力。
要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对基本的养老与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完善之外,如何进一步的提升50-60岁农民这类群体的赚钱能力,让他们拥有更高的收入,这才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