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但是劳动之余,也不要忘记闲暇。
五忙,一闲,劳逸结合,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好。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山水可以开阔眼界。
李白年少壮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开阔的眼界,让他的生命不止于官场的蝇营狗苟。
他敢仰天大笑出门去,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
走过山川大河的生命,自有一份豁达与洒脱。
山水可以厚重生命。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他是史官的儿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他亲自去看过大禹的九江,也亲自去看过孔子的学堂。
那些历史的干瘪的文字,在他的触觉里、视觉中重新复活。
历史从没有变得如此鲜活,鲜活得不容更正,不容屈服。
有了这份厚重,有了这份责任,于是,便有了《史记》的绝唱。
山水可以陶冶性情。
中国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生总有失意的时刻,每个在官场退下来的读书人,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苦闷的普通人。都需要一些慰藉和超脱。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有小石潭记,苏东坡有大江东去。
山水,是最好的寄托。
人在山水之中,忘却蝇营狗苟,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心灵的安宁。
手要忙:踏实做事
知行合一
二流的智慧来自头脑,一流的智慧来自行动。
现实和理论存在着巨大的沟壑。
道理再清晰,再简单,如果不去做,也无法真正了解。
老话说:铁匠没样,边打边像。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只有在不断行动中,才能不断校准“知识”。
一个人才能真正“懂得”道理。
勤能补拙
曾国藩说:人生两大病,懒与傲。
聪明人一般输在傲慢上,愚笨的人一般输在勤奋上。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后天的努力可以补足先天的不足。
曾国藩背书慢,于是手不释卷。
司马光背书慢,于是制作警枕。
孔子尚有韦编三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
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哪怕是走错了路,那也是收获。
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这样才真的一无所获。
眼要忙:勤于看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是接收外界信号的窗口。
世界的瞬息万变,尽数被它揽入眼底。
正如《洛神赋》中所写: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眼睛需要多看,但是得看有用的东西,少看无用的事物。
子云:非礼勿视。
《弟子规》里也说:非圣书,屏勿视。
让眼睛忙起来,多看有益的读物。
开阔眼界,提高境界,人生的阅历也会随之丰富起来。
耳要忙:懂得倾听
古人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能者善听,聪明的人都懂得,少说多听。
这世道很多事情,不能完全用眼睛去分辨真假,但是耳朵却能帮助我们听出是非。
有一句话说:“只有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才能更好地说出自己的。”
懂得倾听,是高级的情商。
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人的头脑不停,才能日日常新。
一旦停滞,人生也就失去了新的可能,失去了未来。
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打破自己的认知壁垒,才能走得更远。
时刻反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省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好方式。
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
他在日记啊中诚恳地剖析自己做事的得失,让自己得以改进修正。
为了督促自己,他甚至把日记向亲朋好友传送,
请求他们的监督与指正。在不断反省中,不断进步。
一闲:心要闲
现代医学表明:忙碌时间太久,身体会时刻紧绷着无法得到释放,很容易出问题。
如果说忙是为了让生命有价值,那学着闲下来,让心灵得到休憩,则是让生活变得有乐趣。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生不只是为名利而活,学着放下脚步,去看看人生中别样的风景,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闲,是一种人生修行,也是一种境界。
周末的时候,陪陪家人,外出游玩,静看云卷云疏,花开花落,清扫身心的疲惫。
人生最好的状态:五忙,一闲。
闲暇,是身心的放松和调整,忙,则是对生命的认真和负责。
闲能让生活更有趣,忙则让生命更有意义。
愿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生命的节奏,“忙里偷闲”,活出自己最精彩的模样。
喜欢的,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