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六十八载,他们肩挑背扛“重新安排山河”

政务   2024-10-07 10:11   四川  

东风渠(旧称“东山灌溉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延伸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蓄、提相结合的丘陵地区水利工程,一座屹立在巴蜀大地上的水利丰碑。


今天的东风渠,风光旖旎

从1956年到1985年,东风渠及扩灌工程的修建历经29年、六期工程。几十万名巴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凭借“重新安排旧山河”的豪情壮志,肩挑背扛挖出6300公里渠系、架设732座渡槽、凿穿905个隧洞,引都江堰岷江水浇灌广袤的成都平原及广大丘陵,让今成都、眉山、乐山、资阳等地超2000万人受益,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命脉根基。


西水东调,东山瘠土变粮川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成都龙泉山脉西侧的东山丘陵(东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指今成华、锦江、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金堂、简阳等地的浅丘地区)十年九旱,当地人用“龙骨水车”浇灌田地,人畜共用堰塘水,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守着都江堰种旱地”,东山人盼啊,盼着能有那么一天,像成都平坝地区一样,用锄头开个缺口,水就会哗哗地流进田里。

东山丘陵位置图

水车灌田,费力气,也考耐力。成年人须屈膝蹲在水车上,一脚一脚按照节奏踩实,才能带动叶片,把岷江水引入丘陵。

1951年,川西行署开始进行勘测规划东山灌溉工程。勘测人员发现,得益于成都冲积扇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东山麻石桥(今龙泉驿区东安湖附近)海拔其实比郫县境内都江堰内江支流——府河的设计引水点低6米,可运用设计铁路的原理,将整体坡度控制在约千分之一内,遇到地势低洼的地方则垒高坝使渠横跨过去,从而实现自流灌溉,这也是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治水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1956年3月4日,东山灌溉一期工程开工

图为鸡公车运土

1956年,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示精神,在党中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鼓舞下,一支满怀信心、意气风发的工程队带着铁锹和独轮车,在成都郫县安靖乡两路口的府河旁挖下了第一铲!他们决心和群众一道,打响一场改造自然、逼水上山的“水利大会战”,“东山灌溉工程”正式开工!

1956年冬兴建二期工程

在党的号召下,工程建设之初,便有3.3万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大家自带口粮和锄头、鸡公车、油锤等简易工具,住茅棚、睡大铺,不计报酬、埋头苦干。工地上红旗飘扬,挖土的银锄挥舞,担土的行走如飞,劳动号子震天响!

参与建设的娘子军

建设者们不畏艰苦、斗志高昂

据原新都县水电局局长陈恒宽回忆,深冬时节,参建者在冰冷刺骨的泥水里冻得双脚溃烂,不少人在施工中受伤身上还缠着绷带,但从无一人叫苦。大家纷纷发出铿锵誓言:为了儿孙后代,就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把渠修通!

建设过程中使用过的自制工具

愚公能移山,天河落人间!在那个缺技术、缺设备的贫穷年代,大部分工程靠人力完成,经过13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勤劳勇敢的建设者们凭借两手一肩、一锤一砧,硬是建好了一、二期工程373.2公里渠道、1294处水工建筑物。

时任四川省副省长邓锡侯为开水典礼致辞

观水群众人山人海

1957年4月28日开水典礼当天,沿渠两岸挤满观水群众。砍杩槎后,岷江水涌入新建的渠道,向东山急流而去,万众顿时欢腾:“毛主席万岁!”“共产党好!”好多人从源头一直跟着水跑,一路跑回东山西河;有人站到水边,用双手捧水仰面喝下肚里;一些老大娘在岸边燃起香烛虔诚地迎接放水……自此,东山丘陵成了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东山人再也不用去喝堰塘水了,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二期工程通水后,周边村民前往参观

东山丘陵龙泉驿境内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至今,在东山群众中还流传着“有了共产党,东山变了样。不再闹干旱,不再闹灾荒。从前没衣穿,现在衣满箱,从前没粮吃,今天粮满仓”的歌谣。



凿石开山,敢教旱区换新颜


1958年至1970年,党领导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奋斗、创造、开拓,以惠及子孙、造福万代的气魄相继兴建三期工程(东风渠老南干渠)、四期工程(东风渠新南干渠),东风渠载着岷江水一路南下灌溉今四川天府新区、眉山市等地。至此,灌区灌溉面积已达到109万亩。

修建四期工程鸡公嘴渡槽

长虹倒吸管上的时代印记

1964年灌区收割水稻

1970年,为了引蓄东风渠水,进一步灌溉眉山仁寿、乐山井研等地,仁寿人民披荆斩棘、战天斗地,用15年时间手拉肩扛修建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第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黑龙滩水库(东风渠五期扩灌工程)。

十万大军参与黑龙滩水库建设

今黑龙滩水库风光

而相比东山地区,当时龙泉山东侧的简阳、内江等川东老旱区水资源更为短缺,但想要喝上岷江水,就必须凿穿龙泉山脉。同样是在1970年,10万“东灌工程”(东风渠六期扩灌工程)建设者苦战10年,凿山开洞、绝壁穿石,打通6274米的龙泉山引水隧洞,修建了三岔、张家岩、石盘三座水库以及若干灌溉渠,彻底改变了简阳等地千年以来的干旱贫穷面貌。

1973年龙泉山引水隧洞通水盛况

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

东风渠管理处退休干部、原“东灌”指挥部党委书记陶文忠向简阳各界讲述“东灌”故事

“东风引渠气势雄,穿山串蓄三、石、龙(指六期工程三座水库);灌区工农齐欣慰,西水东调建奇功。”经过29年的艰苦奋战,工程浩大的东风渠及扩灌工程“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基本建成,一条蓄水能力达7.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420万亩的“巨龙”镌刻在了灌区大地。

长渠飞渡上东山,莫道水升高处难

喜看荒野成膏壤,春风千里润无边

无数巴蜀儿女把人生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献给了东风渠建设,其中251人壮烈牺牲,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浇铸成生命之源,书写了战天斗地的恢弘史诗,在中国水利史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得益于岷江水的浸润,截至1988年末,东风渠灌区内成都各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从1949年的54%提高到83.19%,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5%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占耕地的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灌区水利逐步从支撑农业发展向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转变。

调度各渠系水量

1987年3月,邓家沟渡槽旁,油菜花盛开

2005年开始投入汽车开展渠道巡查、水政执法等工作



代代守护,续写千年都江堰

“润泽天府”新画卷


渠水仍奔流,山河已巨变。68年来,几代灌区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甘于奉献、护渠守水,让曾经的干旱贫瘠之地变成“天府粮仓”,渠道两岸百业竞发、万商云集,湿地湖泊水色涟漪,呈现出一幅“天府之国”生动画卷。

东风渠总干渠龙泉驿段

由东风渠新南干渠提供水源的高标准农田

东风渠新南干渠鸡公嘴渡槽

由东风渠总干渠提供水源的东安湖银沙滩

2021年,都江堰灌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一体化”管理改革,东风渠再次翻开新的壮丽篇章。灌区年均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近60亿立方米,浇灌出超2万亿地区生产总值,东风渠已经是全省经济引擎最重要的灌区工程之一,为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着坚实的水利支撑。

2023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圣火,在引东风渠优质水源的东安湖畔点燃。还记得60多年前,二期工程完工并通知沿途要放水那天,许多老乡难以置信,故意抬了竹椅坐在今东安湖旁麻石桥的渠中,“扬言”要喝干放来的水,那时,那一渠清流点燃了东山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之火。谁又能想到,60多年后,一场世界级盛会在同样的地方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里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还是那一渠清流,又点燃了一场体育盛会的绚烂圣火,向世界友人呈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和”的和谐美丽新画卷。这跨越时空的繁华盛世,也许正如当时的人们所愿。

1957年、2024年东风渠总干渠麻石桥对比照

2024年,东风渠水再次浸润世界级盛会——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同时,灌区与地方行政单位联合打造“蜀水文化博览馆”,场馆坐落在由东风渠灌区徐堰河提供高品质水源保障的百亩法治湿地公园旁。以水为媒,让国内外游客在领略蜀水文化的同时,感受“水美乡村”和“花重锦官城”的动人意境。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蜀水文化博览馆



东风银渠千里流,润泽天府百万田


东风渠这项宏伟的工程,为新中国水利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建成通水68年来,这条见证苦难和辉煌、承载希望和梦想,始终闪耀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光芒的幸福渠、生命渠,始终如一守护着巴蜀大地。

她流淌着的,不仅仅是岷江清流,更是灌区儿女“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血脉,正源源不断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澎湃力量,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审核丨杨 攀

编审丨李立平

责编丨罗玉文 杨雅莎

供稿丨东风渠管理处

往期推荐

1.央视带你在太空看都江堰!
2.整治编发虚假不实新闻信息等五类突出问题!中央网信办出手
3.【国庆特别策划】兴水利民 江河巨变

四川水利
四川省水利厅官方平台。发布水利资讯,普及水情知识,弘扬水利精神,讲好水利故事,传播水利声音。水美四川,期待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