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邦彦回应:“兰州站”的“兰”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摘   2024-11-29 09:16   甘肃  

来源: 仁地物语
 

兰州火车站上高高矗立的两个大字“兰州”,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所题写。

书法背后的故事更有趣。

火车站上的匾额作为城市的关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火车站的题字一般都会被严肃对待,请一些有声望的书法大师来进行题写,至少不会让它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兰州偏偏却独树一帜,选择不走寻常路。


兰州火车站上高高矗立的两个大字“兰州”,是由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题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兰州的“兰”字,第一横应该是和第三横一样长,第二横略短于第一横和第三横。而张邦彦先生题的“兰”字,却是第一横很长,第二横和第三横却远远短于第一横。这么明显的“错误”让很多旅客以为是抓住了把柄,不少人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但几十年过去,兰州火车站上这两个大字,却一直没有改动。为什么呢?


1914年,张邦彦先生出生于甘肃天水,他所在的张氏家族是一个以书画传家的名门大家。作为出生于陇上秦州名门大家——天水北门张氏家族的张邦彦,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文化启蒙与熏染。六岁起,张邦彦便在祖父和父亲指导下,潜心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论语》等启蒙读物,并以颜真卿《多宝塔》为蓝本,开始临习书法。深厚的家学渊源,天赋的奇才异秉,加之多日的勤学苦练,张邦彦遍涉家藏丰富的南帖北碑,打下扎实的书法功底。1946年抗战胜利时,已在省政府充当文员的张邦彦有幸遇到了我国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当时,于右任先生因公赴新疆途经兰州,在看到张邦彦的书作后大加赞赏,对他在书法艺术上进行了悉心指导和点化,张邦彦如逢甘露,茅塞顿开。此后,张邦彦更加倾心书法,书艺也日臻胜境。解放以后,张邦彦先生被调到政府从事文件起草工作。1959年《仪礼》和《王杖诏书》等汉简在武威发现,它们的出土问世引起国内外轰动。张邦彦先生与陈梦家、何乐夫、冯国瑞等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这批宝贵简牍的释文、临摹等整理研究工作,四年间张邦彦潜心临写简牍五百多枚。1964年,张邦彦又应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之邀,临摹《武威汉简》一千多枚。在整理、临写和研究汉简的过程中,多年尊崇魏碑章草的张邦彦受汉简文字书法的影响,
他独具慧眼,又经过多日的探索尝试,融碑帖与汉简于一炉,终于独辟蹊径,首开中国汉简书风,以简牍书法掀开了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我国简牍文字研究中的骨干和大家。他首倡的简牍书法更趋形神兼备,他的书法才华为人所熟知,他的作品也成为甘肃与友好邻国外交礼品的代表。


1978年,兰州火车站希望张邦彦为其题字,他欣然答应。起初,他考虑选用繁体字,以突出兰州的传统文化,后来他决定使用现代简化字,使之更加易读易懂。他决定将重点放在“兰”字上,这个字对于兰州来说,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象征。他希望这个字能够代表兰州火车站的形象,并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他想要创造一个既具有传统韵味又融合现代感的“兰”字。他在工作室里反复试验,将不同的书法风格融入这一个字中。他认为,“兰”字应该庄重,同时又要给人以轻盈感觉,他精心调整字体的大小和角度,以求得最佳的效果。最终他决定将“兰”字的第一个横画做大,以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兰州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的特点。一天,他的好友李明走进工作室,看到了他设计的方案。李明惊奇地发现这个“兰”字,与众不同。张邦彦回答:是的,我想要它既承载历史,又展望未来。李明关心地问:这样的改变,你不怕会引起争议吗?张邦彦自信地说:艺术就是要不断创新,哪怕引起争议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在一次研讨会上,张邦彦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讨论。一位学者提出质疑:张先生,您的兰字虽美,但似乎忽视了传统。张邦彦回答:我理解您的担忧。但艺术不应被固定在过去,它应该是活的,能与时俱进。讨论持续了数小时,意见不尽相同,但张邦彦始终保持着他的立场。他相信,艺术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这次争议,更多人开始关注和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兰州火车站决定保留张邦彦的“兰”字。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文化创新的一种肯定。

张邦彦的“兰”字,不仅使兰州火车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还成为一个象征,提醒着人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和改变。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张邦彦在他的工作室里接待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学者王蕾。她对张邦彦的“兰”字充满了兴趣,并希望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创作理念。张邦彦微笑着说:对我来说,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张邦彦的“兰”字,融合了篆书的庄重、楷书的规矩以及行书的自由灵动,展现了他在传统书法技艺上的深厚功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创作。张邦彦说,"在创作“”字时,我深思熟虑了如何保留传统书法的魅力,同时让它能够与现代审美相呼应。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勇气,在张邦彦的“兰”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1988年,张邦彦先生因病在兰州溘然长逝,享年75岁。有评论家指出,“尽管自中国简牍字迹出土以来,书写着代不乏人,形似者胜多,但艺术机趣独具者至今无出张邦彦先生。”

先生的字最耐人寻味,一笔一划无不彰显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及对书法的理解,说先生为当代书法的一座高峰,绝不为过!


翰墨陇上
甘肃籍书画家作品推介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