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热渐退,一叶知秋

企业   2024-08-07 11:37   贵州  



立秋:凉风有信

,时

作者丨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摄影|敬一丹


每年8月8日前后进入立秋,这是隶属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概括的立秋物候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气有节,风有度,从小暑的“温风至”,到立秋的“凉风至”,季风气候中的人们首先从风中阅读时令。
立秋之后,北方的雨季消退,天气趋于干爽。小时候,我在东北感受尤为真切,似乎一立秋,不是简单的秋凉如水,而是秋凉如凉水。
而在南方,人们说:“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前半句略显夸张,但后半句确是实情。“赫赫炎炎,烈烈晖晖”的日子远未结束。
所以,“立了秋,扇子丢”这句话,在北方或许是指自动丢弃,在南方大概是指意外丢失吧。





摄影|敬一丹

立秋雨


许多谚语都表达了人们对立秋雨的期盼,比如“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立秋雨淋淋,遍地生黄金。”“立秋无雨是空秋,庄稼从来只半收。”“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降水,无疑是削减暑气的神器。
宋代《岁时广记》中记载,民俗认为:“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它不是从消暑的角度,而是出于对收成的影响。当个老天爷也不容易,不下雨不行,雨下大了也不行,只能把握分寸地下场小雨,人们才能遂愿。





摄影|敬一丹

秋社


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分别称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敬拜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秋社敬拜土地神以酬谢丰收。
对于秋社的描述,往往是“游冶之盛,百戏竞集,观者如堵”的盛况。在春社、秋社时,人们围聚在一起,谓为社会。当然,现代的“社会”一词,已经异于古义。
韩愈有句诗描述了秋社:“麦苗含遂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这就如同春天时向诸神说:“能请你帮个忙吗?”然后秋天时再对诸神说:“谢谢你的帮助。”或许,诸神会接一句:“不客气。”
人们需要做到“有年瘗土,无年瘗土”,也就是无论丰歉,都要祭拜。不能丰收了心存感恩,歉收了心生怨念。丰收之祭,是为了报恩;歉收之祭,是为了消灾。
春华秋实,为了温饱,人们的礼数可谓周全。





七夕


立秋之后,我们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七夕。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现在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从前,七夕时的降水,便被称为“相思雨”。
古时有七夕乞巧的习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女孩儿向织女乞求智巧,希望心灵手巧、冰雪聪明。不仅民间乞巧,官方机构也会“举办”乞巧活动,比如在唐宋时期,七夕要“祭机杼”,《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织染署每七月七日祭杼。”《百工记》里说:“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





秋爽来学



我特别喜欢一则谚语:“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因为它诠释了,秋季本是一种细微的分寸。实际上,我们国家绝少有在立秋时真正入秋的。所谓“立”,只是一番立意,算是气候领域的一种“期货”。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夏季加时,秋季迟到,几乎成了一种新常态。

无论如何,立秋之后,北方还是会渐渐地率先进入秋高气爽的时令。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轶事——秋爽来学:“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而不冷不热的秋爽时节最适合读书,只是实在太短暂了。

那就祝大家,不负光阴好读书,秋高气爽爱自己。





摄影|敬一丹
















202487

初四

立秋

2024年8月7日8时09分,迎接“立秋”!


资料来源:敬一丹



本期编辑 唐 超

   孙丹丹

终  审 赵家林



欢迎订阅遵义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

咨询电话:0851-28665527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办公地址:遵义市新蒲新区长征大道6号

遵义群文
传承红色基因,繁荣群众文化,展示遵义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