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不得不去蒙自了

时事   2025-01-09 13:04   北京  
航拍蒙自城市风景。新华网发(佴斌 摄)


一座滇南小城

却在云南历史上赫赫有名

百年滇越铁路

百年开埠通商

百年过桥米线

是它响亮的文化名片


四通八达的蒙自交通网鸟瞰图。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因米线而闻名

凭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强势出圈

连续四年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

多年入选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市)

北融滇中、南接越南

东进两广、西连缅老

……

这,就是蒙自


蒙自市查尼皮村。新华网发(徐江 摄)

1


红色火种 生生不息

蒙自

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这座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小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蒙自海关旧址。新华网发(贾翔 摄)

这里曾是清末民初

云南对外通商最大的口岸

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条民营铁路

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等

先后在此诞生


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成为云南革命斗争史上

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迁至此地

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在此讲学

为这片土地
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书籍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藏书

作家签售会、学术讲座、诗歌朗诵会等精彩活动

让人在书香中
感受文化底蕴和思想碰撞

蒙自南湖公园。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火红的凤凰花下,平静的南湖之畔

青石板路上留下的

是这座小城的别致风味


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电影《芳华》取景地碧色寨景区

红瓦黄墙间

老火车站、大量法式建筑群

诉说着蒙自百年的时光流转


北回归线测量点标记在此

“夏至”正午时分

“立杆无影”的自然现象

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俯瞰“中国第一块红土网球场”。新华网发(曹凡喜 摄)

2023年

位于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内的

碧色寨红土网球场被认证为

“中国第一块红土网球场”


蒙自商业中心一角。新华网发(佴斌 摄)

如今

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

蒙自打造跨境旅游线路

“逛滇越铁路、赏碧色芳华
品过桥米线、购特色商品”

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785.3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花费220.4亿元


2


百年过桥 终得一味

蒙自过桥米线。新华网发(马秋菊 摄)

一线牵南北,一碗汇天下

闻名遐迩的过桥米线发源于此

彩云之南众多令人垂涎的传统佳肴中

这是为人熟知

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道

多种配菜数秒就能烫熟的

“无火烹饪”绝技

一星期不重样的花式吃法

让蒙自过桥米线火爆“出圈”


丰富的过桥米线配料。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300多年的岁月里

随着明代中原人口的不断迁入

中原饮食技艺和少数民族饮食风俗交融

在这里生根开花

在时代发展的长河里

蒙自过桥米线的生产制作技艺

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承载着云南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蒙自过桥米线销售火爆。新华网发(王晓梅 摄)

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

拼盘辅料是米线的生命

“甩米线”是游子们回家必做的一件事

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

容天下之鲜于方寸之间


如果说

过桥米线见证了滇南水稻种植

南稻北面互鉴交融、多民族交流的发展进程

那么“滇南粮仓”蒙自

则为当地人民创新开发米食制品

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蒙自过桥米线配菜。新华网发(马宇超 摄)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近年来,蒙自市委、市政府

建机制、定标准、强品牌、育人才、推项目

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蒙自过桥米线产业
带动直接就业人群2万人

当地建设

生猪、鸡、鸭、鹅、牛、羊、蛋禽基地11个

蔬菜供应基地5个

配菜带动本地特色食材实现跨越式发展


3


高原农业 共促发展

航拍蒙自万寿菊。新华网发(李星 摄)

地处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蒙自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新华网发(张坤 摄)

2017年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

正式投入使用

当年,袁隆平来到示范基地

查看稻穗的数量和饱满度

勉励大家强化技术措施

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当地提高粮食单产


这是2024年9月20日拍摄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2023年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

经专家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1186公斤

是蒙自示范基地历年来的最高产量

也是2023年以来

全国最接近袁隆平院士提出的

“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攻关目标的基地


村民采摘蒙自石榴。新华网发(张珏 摄)

这里四季水果飘香、花开不断

有800多年种植历史的蒙自石榴

通过长期的栽培实践

培育出甜绿籽、厚皮甜砂籽等
多个国内上乘石榴品种


蒙自石榴。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石榴种植面积达12万亩

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是全国石榴主产区之一

蒙自成为“中国石榴之乡”“中国石榴城”

石榴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和农民增收主要经济来源


石榴花宴。新华网发(胡文 摄)

高标准起步的蓝莓产业

通过先后引进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

实现蓝莓产业从无到有


草坝镇蓝莓种植基地里的蓝莓。新华网发(陈华英 摄)

建成基质蓝莓种植基地3.5万亩

带动32个行政村和3万余户农户增收

率先推出蒙自蓝莓“622”联农带农模式

收益农户6成、村集体企业2成、龙头企业2成

目前蒙自蓝莓年产值高达20.4亿元


工人打包蓝莓。新华网发(陈华英 摄)

千亩连片现代化苹果、枇杷种植基地的建成

让蒙自实现苹果和枇杷产业

从传统乔化种植向水肥一体标准化种植升级

“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

石头缝里种苹果

让蒙自市西北勒乡
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乡

荒山变绿山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9年1月拍摄的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西北勒乡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4年9月3日拍摄的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西北勒乡生态修复后的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当地不断推进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

大力推广苹果种植

种植面积达5.2万亩

带动1412户农户种植苹果致富增收

西北勒乡入围农业农村部
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以西北勒乡为试点区域的
蒙自市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

入选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

当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枇杷喜获丰收。新华网发(张珏 摄)

每年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

是蒙自枇杷大量成熟上市的时节

蒙自枇杷果肉肥厚、水润多汁

酸甜适度口感佳


打包好的枇杷。新华网发(张珏 摄)

每逢枇杷采收季

多地客商进驻蒙自收购枇杷

枇杷产业成为当地农民
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扩大基地、出产优果、延伸产业、综合开发

蒙自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

枇杷产业政策扶持、科技扶持力度


枇杷分拣装箱。新华网发(雷明 摄)

截至目前

蒙自市枇杷种植面积10.61万亩

年产量5.6万吨,年产值11亿元

是全国枇杷主产区之一


如今

蒙自培育省级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户

省级以上水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个
有效增加产业发展动力

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


4


康养之地 宜居之城

航拍蒙自一角。新华网发(佴斌 摄)

朱自清《蒙自杂记》中写道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

看惯了大城的人

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

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

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

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

但是住下来

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大树寨夜市。新华网发(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

24个千年古县之一

至今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

2100多年建县史

汉族、彝族、苗族、壮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

在这片土地上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航拍火把节现场。新华网发(杨子傲 摄)

火把节、花山节

每个节日都是一场视觉盛宴

刺绣、剪纸、花灯歌舞表演

每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蒙自市永宁村彝族花灯。新华网发(陈文刚 摄)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

因地形地貌和海拔高低差异性大

蒙自成为植物品种丰富的天然氧吧

和森林康养绝佳胜地


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黑鹳。新华网发(张琦 摄)

在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

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由2023年10月的3只

增至2024年1月10日的22只

野生迁徙鸟类数量增多

蒙自成为多种野生迁徙鸟类的
越冬目的地和生活栖息地


“中国天然氧吧”

绿美城市省级试点

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省级“无废城市”

……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推门见绿,开窗见花

蒙自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宝地


蒙自公园剪影。新华网发(马秋菊 摄)


历史印痕铭记峥嵘岁月

金汤银线点亮人间烟火

崇文尚德、开放包容

作为“国家门户·滇南中心”

蒙自正以崭新面貌
昂首前行!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云南分社、新华网云南频道

鸣谢:云南省委网信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蒙自市委宣传部、蒙自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范芳钰

参与:李浩、刘云、陈文刚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