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原本平静的村寨突然受到不明生命体的“袭击”!“快逃!”“他们手上拿着会闪光的物体……”欢迎收看“上黔山·约你见——全国青年行摄多彩贵州主题创作PK大赛”(第1期:村的故事)。
一点不夸张!来自6个城市,组成三支队伍,他们一句出发,相机咔嚓咔嚓,到贵州只办一件事!
雨水飘荡在农村的田野上,湿漉漉的土壤散发出的芬芳让人陶醉,好安逸哦~从江组摄影师们前脚刚踏进岜沙苗寨就被“雨露均沾”,乡邻友好、村寨整洁、原始朴素气息扑面而来。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加快脚步穿梭在村寨中,“这是手工编织的吗?”“哦~这是蜡染的啊”“这里的环境简直人间仙境啊”大家纷纷赞不绝口。
腰间佩戴弯刀,手持火枪是岜沙汉子的日常写照,这里就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最有意思的是这里没有一家理发店,因为这里并非不需要理发,而是有更实用、更传统的剃头方式,镰刀剃头。
“拉旺叔,十年了我又回来看您了!”广东青摄协肖世清说道。我们来到滚拉旺爷爷家,滚爷爷非常和蔼可亲与摄影师们相谈甚欢,随后他亲自给大家剃头,俗话说剃了头,你就是岜沙人了,也是岜沙人民给予的最高礼节。
见他拿出一把务农用的镰刀,准备为我们呈现镰刀剃头的过程。准备清水一盆,清水用来打湿头发。先是剃光头部周围的头发,再整理中间的毛发,留下一片头顶上的头发,象征生生不息。“很舒服,很享受啊,跟理发店的感觉绝对不一样,能听到镰刀刮头发时唰唰唰的声音”甘肃青摄协闫钦爱说。
“我以前特别喜欢拍树,但我自己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突然今天被这种精神性和文化性所吸引,岜沙对于树的看法和整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是种生命力,他们把自己本身的生命力映射到一棵树上,而我也是如此,想把我的精神力映射到我拍的树上”贵州青摄协王梓琦说道。
甘肃青摄协闫钦爱说;“从江的苗寨在大山深处的大山上。我曾经了解过,贵州的山特别多,当置身于其中的时候,才感受到层山叠峦这个词真正的含义,在岜沙的两天里,我看见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安静是刻在岜沙人的脸上和内心深处的,我们这些拿着相机拍摄的人倒是像一群‘侵略者’似的打扰了这种安静。”
贵州山区,云雾缭绕,风光秀美。梯田就诞生在这重峦叠嶂之间。摄影师们走进加榜梯田,亲身实地欣赏到这幅劳动人民用双手在大地上雕刻的锦绣作品。层层叠叠,蜿蜒妙曼,线条丰富,光影斑斓。他们即刻放下背包,装换设备,迫不及待的把镜头伸出空中,此刻只剩一片清脆的快门声......
挽起裤脚,带上务农草帽,摄影师们纷纷踏进水田互相说笑着,要把镜头扎进泥土里。“摄影创作想出好片,必须要深入基层体验,人文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拍到人物,当我们真正融入到乡村民俗文化之中,通过走村入寨与村民的交流等创作形式,提升了摄影师的创作灵感,用镜头讲好村的故事,完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同心共筑中华梦的生动写照。”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田,踏入水田即刻感受到泥泞的触感和水田的凉爽,在浑水中摸鱼充满了新奇和挑战,虽然我们是娱乐体验,但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农耕的艰辛。乡村是中国文化的土壤,乡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艺术创作源泉。埋藏在乡土中的原生态让我们体验了农耕文化中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性,激发了创作灵感,丰富了认知的深度。”山东青摄协袁寒松说道。
脚下有泥,镜前有景。那些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画面,神秘的从江也将在摄影们的镜头里慢慢揭开来面纱,给这次短暂的“村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看看摄影师们镜头里的故事吧!
▼▼▼
《苗寨一角》闫钦爱 摄
《加榜梯田》闫钦爱 摄
《加榜梯田守望者》闫钦爱 摄
《苗寨记忆》闫钦爱 摄
《苗寨记忆》闫钦爱 摄
▼
《梯田落日》肖世清 摄
《梯田拾粹》肖世清 摄
《苗寨夜生活》肖世清 摄
《一代苗王》肖世清 摄
《可甜》肖世清 摄
《天籁之音》肖世清 摄
▼
《梯田》 黄波 摄
《小嬢嬢》 黄波 摄
《岜沙汉子》 黄波 摄
《镰刀剃头》 黄波 摄
《枪手》 黄波 摄
《巧手》 黄波 摄
▼
《自然织梦》组图 王梓琦 摄
▼
《遇》袁寒松 摄
《苗王》袁寒松 摄
《农事》袁寒松 摄
《秀》袁寒松 摄
▼
任珍宇 摄
来源:贵州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