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当他着手拆除陪伴多年的老鸭棚时,一块被岁月侵蚀的木板,悄然间透露出了不凡的气息——其上浮雕文字隐约可见,乾隆落款赫然在目,一场关于历史的探寻,就此拉开序幕。
蔡成武,这位曾以鸡鸭养殖为生的农民,用勤劳和智慧为家庭筑起了幸福的基石。养殖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蓬勃发展,不仅让蔡家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还在城里为儿子购置了房产,让他得以在都市中安家立业。
随着年岁的增长,蔡成武和妻子渐感体力不支。在关闭养殖场的前夕,蔡成武望着那片熟悉的鸭棚,心中五味杂陈。
这里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承载了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为了不浪费这些陪伴他多年的木材,他决定将其拆除,赠予乡亲们当柴烧,让这些老木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就在这拆除的过程中,一块看似普通的木板,却引起了蔡成武的注意。
这块木板,满是岁月的痕迹,虫蛀的孔洞仿佛诉说着它曾经的沧桑。但蔡成武却隐约看到了木板上精美的浮雕文字,那熟悉的字形,让他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涟漪。
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木板,乾隆的落款逐渐清晰,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城里的儿子。周末,儿子驱车回到老家,与父亲一起仔细研究这块神秘的木板。
为了确认这块木板的价值,蔡成武的儿子决定将其上报给当地博物馆的专业人士进行鉴定。博物馆的专家听说后,迅速赶到了蔡成武的家中。他们仔细端详着这块木板,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经过专业而详细的鉴定,专家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块看似普通的木板,竟然是乾隆皇帝己巳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颁发给蔡德岳的木刻圣旨!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圣旨长183厘米,宽77厘米,上面刻有450个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几个大字,更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庄重与威严。
蔡成武和儿子听后,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好奇。他们不禁想问:蔡德岳究竟是谁?他为何能获得乾隆皇帝的亲自嘉奖?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专家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了疑惑。原来,蔡德岳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商人,他不仅创立了红糖及红头船联营公司,推动了潮汕地区制糖业的发展,更在黄河决口灾难中慷慨解囊,捐赠大量钱财用于赈灾。
这一善举深深打动了乾隆皇帝,于是特地下诏表彰他的义行,并颁发了这块圣旨牌匾。蔡成武和儿子听后,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先辈的敬仰和自豪。
得知这些背景后,蔡成武的儿子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到村里,向长辈们打听有关蔡德岳的更多信息。长辈们告诉他,这块圣旨牌匾最初是悬挂在村内一座名为“儒林第”的古宅中的。
那座古宅曾是蔡氏家族的荣耀象征,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儒林第”成了当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办公地点,牌匾也因此被拆下,长期被当作垫材堆放在杂物间。
后来,这块牌匾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蔡成武的鸭棚,成为了鸭棚的一部分。
蔡成武和儿子决定将这块圣旨牌匾捐赠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这块圣旨牌匾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使其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如今,这块珍贵的圣旨牌匾已经被妥善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后人参观学习。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每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蔡成武和儿子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随着时间的流逝,蔡成武的故事在村庄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人们谈论着他的奇遇和家族的荣耀,也感慨着历史的厚重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