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九时,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主办的第四届海上论道高峰论坛在浦东图书馆举行。由本寺住持慧之法师所作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东海观音佛教故事》一文荣获此次征文一等奖。在论坛发布资料中,上海佛教中国化文化展示中心(奉贤)择日将在本寺东海慈慧文化中心正式挂牌。
文以载道,化育人心。东海慈慧文化中心由博物馆、艺术厅、图书馆、心印讲堂、梵音堂等建筑空间组成,以信仰融合传统,以文化滋养生命为愿景。在文化中心揭牌当日将有陆维中书写的儒释道经典为题材的小楷作品及方白蕾四大石窟瓷板画展出,同时还将举办一场以弘扬中华传统古诗词为题材的专场音声供养活动。
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东海观音佛教故事
—— 东海观音寺践行佛教中国化的呈现
慧 之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实践,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宗教界的立身之本,也是佛教弟子的职责所在。自2006年建寺至今,17年来东海观音寺积极主动践行宗教中国化,在场所建设中融入中国元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佛教文化,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佛影梵音化育人心,充分展示宗教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厚植宗教中国化的文化底蕴,生动诠释奉贤佛教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城市精神品格锻造下的生动场景。
一、建筑可阅读,信仰具况味
2006年,受上海市佛教协会的委派,我来到上海的最南端奉贤东海观音寺。彼时寺院面朝大海,还处于一片芦苇荡中,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前景广阔。建寺之初,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佛教场所要怎样融入中国元素,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场来担当弘法利生的事业”。几经论证,确立建寺理念“建设清净庄严之佛地、祈福感恩之净土、弘宗演教之道场、慈心善行之福田”。
在寺院建设中,坚持融入中国元素。与“阴阳五行”相结合, 打造东海观音寺礼佛五部曲,登观音塔、行吉祥道、过如意桥、撞慈慧钟、敬平安香,契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深入人心、以 心印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寺院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元素中的中轴对称、园林盆景为依托,林木扶疏、景色宜人,建设生态和谐、清静庄严之道场。坚持展现佛教教义。进入寺院山门殿,映入眼帘的是宝塔广场上的一幅“莫向外求”牌匾,启示僧俗大众在参佛 过程中要注重“内观、中道”。东海观音寺临海而居,寺院最南端建设妙音亭,北面建设梵音堂,两者遥相呼应,恰好契合佛教经典《法华经·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的思想。坚持体现功能作用。寺院西南方的慈慧莲舍是上海东海慈慧基金会所在地,建筑风格与船坊相似,寓意观音大士的慈航普渡精神,同时寓意运载着慈悲善良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从高处俯瞰东海观音寺,“宣”字型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东海观音寺“高台宣法、利益众生”的功能定位。
二、公益聚大爱,慈慧暖人间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作为我国社会的一部分,理应顺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尽管原始佛教的厌世出世色彩比较浓厚,但在我国佛教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不忘调和与政治和伦理的关系,积极发挥佛教的忠孝、济世功能。大乘佛教正因为宣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济世渡人得到广泛传播、受到普遍信仰。禅宗汲取儒家的心性说和道家的自然说,实现了佛教的革命性转向,直称即心即佛、心外无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强调“担水劈柴不无妙道,行住坐卧尽是道场”,把成佛的地方明确认定为当下的心悟、现实的世间。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入世崇德的人文情怀。
2007年,在十方信众的护持下,东海观音寺慈慧功德会成立。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东海慈慧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获准成立。基金会在原有功德会基础上,以“随心随力随喜”为原则,以“知恩、感恩、报恩”为宗旨,倡导十方信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五年来,基金会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抗疫救灾,慈慧担当;助残帮困,慈慧有爱;对口援助,慈慧十方;爱心助学,慈慧圆梦,累计捐资捐物价值近三千万,多个慈善项目落户上海对口援建地区,如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陕西榆林佳县、贵州省务川县、新疆喀什、云南省大理州等,建立“爱心宝贝”“援疆小书桌”“爱心救护车”等几个专项基金,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为进一步把慈善事业做好做实、做出品牌特色,下阶段,基金会计划在全国各省偏远地区推行“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公益慈善项目,邀请相关书法家,通过专业机构平台,传播书法教育,以慈善事业打响慈慧品牌。
三、文以载大道,化育众人心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佛教是中国信众最 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画卷。对宗教界而言,发挥宗教的文化功能,意味着要更加注重提高宗教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信众的文化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佛教成为传达精神的载体,丰富信众的精神生活,成为团结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一直是东海观音寺建寺弘法的目标。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仪轨相结合。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举行祈福慈善日活动,在中秋举行中秋拜月法会,在冬至举行祭祀活动。在春节举行“送福进万家”迎春送福活动,联合新民晚报平台连续三年给千家万户居民送出“福”字近五十万份。建好佛教中国化教育实践基地。成立东海慈慧文化中心,打造奉贤佛教中国化文化展示馆。以东海法鹏博物馆、梵音堂、心印讲堂、文化展厅等为平台载体,通过举办梵音文化展、陆维中儒释道题材精品小楷书法展、瓷板画展、慈善讲座等活动,从信仰出发,面向社会,让信众观赏文物、走进历史;倾听梵音、净化心灵;学习书法、传承文化;观看展览、开拓眼界;聆听讲座、提升修养,充分发挥基地的宣传、教育、体验功能,厚植宗教中国化的文化底蕴。
四、佛影梵音觉,同修禅悦声
法务梵音,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佛教弘法的一个重要方法。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音声供养中悟道证果。“涛声钟声菩提声声声正觉;天色海色世间色色色皆空”,东海观音寺面朝大海,与普陀山隔海相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寺院开展梵音音声供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年来,东海观音寺探索尝试用直指人心的梵呗融合沁人心脾的禅音,与广大信众、社会各界结缘交流,同修禅悦。寺院将专业的梵呗唱腔与古典交响乐曲相结合,视频背景用水墨动画叙述传统文化经典和佛教故事,创作了《有凤来仪》交响梵音,为信众提供视觉、听觉双重享受。每次梵音供养活动中唱到“邦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时,常能引发信众共鸣。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通过音声供养活动,意在传递“爱国爱教”“慈悲智慧”的声音,倡导“敬成仁爱之德”“清净慈柔之德”“中道慈悲之德”,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升华人们的生命层次。
建一座庙很难,需要很多人成就;守一座庙更难,需要成就很多人。时光荏苒,数十七载。芦苇转世成宝幢,滩涂重生现佛塔。回忆温暖,充满感恩。佛陀常教导大众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东海观音寺将始终怀抱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推进宗教中国化实践,坚持行稳致远,推动健康传承,引导信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与世共享、与世共荣。